正文 第15章 長著翅膀遊英國(6)(2 / 3)

一八二二年,由於家中經濟陷入困境,學業中斷,取代的是以打雜謀生。這段飽受傷害和屈辱的經曆,使他的文學創作充溢著深沉的憂傷,雖然讀者也充分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幽默、趣味和活潑的特質。

《匹克威克外傳》這部小說,可以說是狄更斯最早的成名作。當年,有一家娛樂性的漫畫雜誌,原本希望狄更斯能為漫畫家西摩連載的漫畫提供故事,可是狄更斯堅持西摩依照他的故事繪製漫畫,沒想到廣受好評。他在小說中使用的一些詞彙,在當時還風行一時,被讀者大量引用。

十分有趣的一個發現是,當年狄更斯的許多小說,都配有精美的插圖。例如描寫一個貪婪的倫敦商人和受剝削雇工之間故事的《聖誕歡歌》,以及被公認是狄更斯作品中布局最完美、深具幽默感和心理深度的《遠大前程》。

在介紹狄更斯作品被改編為戲劇的一個展覽室裏,參觀者不但欣賞了聲光俱佳的舞台偶劇演出、充滿童趣的音樂和配音,更能深深感受到狄更斯對小朋友們的關懷,以及有心的英國人如何利用各種不同的媒介,把本國偉大的文學家介紹給自己的孩子。難怪走進狄更斯中心的一樓進口,會在陳列的玻璃櫥窗裏,看見來自各地兒童的信件。他們都參觀過這個紀念館,而且在回家以後,都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心得感想寫出來。這種熱情的反應,真叫我這個“外國佬”既感動又慚愧。至少我長這麼大,參觀過無數次的展覽,從來都隻是“保持沉默”,甚至有時候走馬看花,有眼無心,看了半天,好像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來。你一定不會像我這樣吧?

大街小巷都走走

在劍橋住了三個半月,一張劍橋地圖,也跟我形影不離了這麼久。

這張地圖變成了我的護身符、指南針,甚至,可以說是一份“戰略圖”。每天晚課過後(意思就是吃過晚餐,做完當天該做的學校作業),我就小心翼翼地把一大張劍橋地圖攤放在書桌上,在一盞孤燈下,潛心研究起來——我有一個“偉大”的構想,就是走遍地圖上的每一條大街小巷。瞧!這兩個多月以來,從住的岩石路開始,我已經沿途“攻陷”了不少“陣地”。大凡從南到北,有點兒來頭的地方,諸如:菲茲威廉博物館、聖彼得教堂、民俗博物館、劇院,乃至那些個聞名中外的古老學院、有名無名的公園綠地、百貨公司、迷你商店、餐廳、劇院,隻要是看上眼的,無不一一“拍照存證”,或是仔細筆錄,儼然是一個成功的“地理間諜”。

手拿一支色筆,喜滋滋地做著上彩遊戲——凡是到過的地方,就塗成淺淺的粉紅色,有些不認識的英文字,就用鉛筆在旁邊注明中文。眼看一張原本清清爽爽的地圖,就要被畫成一張大花臉,我忍不住咧開嘴笑了:多快樂,夢想終於實現了!

我不再是那個死盯著電視圖像、旅遊書報和美麗彩色圖片一再驚歎的人了。我也用不著說:“如果哪年哪月,來這裏走走看看多好啊!”一切都變得很真實。

我躺在小閣樓裏的一張單人木床上胡思亂想,不過幾個小時以前,我還坐在派克公園的綠地上,看了一場露天馬戲。四匹披掛彩色背墊,背墊邊鑲上一排白流蘇的小馬,載著四隻棕色的小潑猴兒,在草場上繞圈子;小朋友都圍攏著又叫又跳,他們的爸爸媽媽也都興高采烈地鼓掌助陣。

小鼓小號吵得人耳朵發麻,可是多熱鬧啊!藍藍的天空下,有許多穿著灰外套、長著一個堅硬的小紅嘴、咕嚕咕嚕吐出一串聽不懂說些什麼的西洋鴿!這兒是英國,這兒是英國的大學城劍橋,閉著眼睛,我都想象得出,獅子方庭邊上那家“美體小鋪”的玻璃櫥窗,有幾瓶橫著擺的玫瑰露或直著放的檸檬香皂。

美妙的音符,在空氣中飛舞。

我想起就在今天下午,在三一學院旁的兒童書店裏,足足蘑菇了三個小時。我和那些藍眼睛小朋友一樣,坐在鋪了地毯的地板上,像個餓死鬼似的啃著一本本圖畫書。從《雷蒙小兔的每一個早晨》、《大鼻子蟲》、《我要一隻貓》,直到《神奇的藍氣球》,那些精致的插畫和有趣的內容,讓我忘了世界上還有“時間”這種東西。

麥克·英可潘在《神奇的藍氣球》裏畫的那隻小眼睛狗,真是笑死人了,它的臉像一個沙袋那樣鼓著,當它逗弄著不聽話的藍氣球,臉上的表情比卓別林還多。氣球後來變成正方形,又變成彈筒形,最後把小主人和它都帶上了高又遠的藍天,飛啊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