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些街頭藝術家、音樂家,我想起有一年到法國旅行,就在巴黎的地鐵電梯口,一個吹喇叭的老人,即使使出吃奶的力氣來吹奏他那管喇叭,出來的聲音還是很“破”。破得就像《新科學怪人》那部電影裏,怪人用玻璃刮黑板,用那種刺耳的聲音來“刑罰”一個人一樣(這是一部很好笑的恐怖片)。
地鐵下的電梯又高又長,我來回走了兩次,被迫聽了兩次,耳朵都快震“破”了。
幸好巴斯沒有這種低水準的街頭藝人,所以一路上我的心情很舒坦,舒坦得像天上悠悠的白雲、海上微觸岩石的浪花……
最後,我經過了有英國“最古老最美麗”之譽的皇家劇院。劇院始於一八O五年,在一九八二年,按照它原有的優雅風格重建內部結構。可惜大門深鎖,我隻能站在繁花簇擁的門口,照張相片留作紀念。
受虐兒童的代言人——狄更斯
在英國文學史上,小說家狄更斯的大名,可以說和戲劇家莎士比亞一樣,是家喻戶曉的。
我最早閱讀狄更斯的作品,是在中學時代。那是爸爸書架上“世界名著”係列中的一冊。書本厚重沉甸,書頁泛黃,字體印得方正清晰。翻開第一頁竟情不自禁地念了起來。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節,也是黑暗的時節;那是有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我們大家在一直走向天堂,我們大家在一直走向地獄……
開場白對比鮮明,節奏感強,我很快就記住了,印象也一直揮之不去。
這本書,就是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倫敦和巴黎做背景的長篇曆史小說《雙城記》。文學評論家說,狄更斯在這部作品中,充分揭露了法國在一七八九年革命前的政治和社會製度的殘酷無情和暴徒們的殘忍。而當時年少的我呢,卻深深為那個因友情和愛情,代朋友上了斷頭台的英國律師卡爾東的偉大情操感動不已。
狄更斯
不久之後,我閱讀了狄更斯的另一部傳世之作《大衛·科波菲爾》。這本書自一八五O年問世以來,除了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一部小說外,也是作者作品中自傳性最強的一部。狄更斯也自稱《大衛·科波菲爾》是他最“鍾愛的孩子”。
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主人翁大衛的遭遇和成長過程,有絕大部分是狄更斯的親身經曆。例如作者年僅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因債務入獄,他就得到工廠當“童工”,賺取微薄的工資來養活自己。而書中對大衛在倉庫中工作的痛苦描繪,其實也就是狄更斯自己不幸童年的真實寫照。
由於這段難以磨滅的痛苦,作者才以犀利冷靜而充滿悲憫的筆觸,來描述受虐待兒童的種種困境,《奧列佛·特維斯特》可以稱為其中的代表作。
《奧列佛·特維斯特》是狄更斯最早期的作品之一。自從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更廣為人知。
書中的主角奧列佛,在孤兒院裏挨餓又飽受虐待,使他逃亡倫敦,變成一名流浪兒。不幸,又遇上黑社會人物,受到控製和奴役。這本小說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而最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對受虐待兒童的慈悲情懷和憐憫之情。
說到這裏,忍不住補充一段,狄更斯不僅在英國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他的作品也多被改成舞台劇、電影和音樂劇,而他本人更是自幼就對舞台有強烈的興趣,十分熱愛幕前或幕後的工作。一八四七至一八五七年間,曾自組業餘劇團,公開演出六十多次,還在維多利亞女王禦前演出過呢!
一八七O年,他在倫敦告別演出時,特別挑選《奧利佛·特維斯特》中一段南茜被謀殺的台詞,朗誦時劇力萬鈞,竟使在場的幾名婦女昏倒!
我為什麼把話題轉到英國文學家狄更斯身上呢?用鼻子也想得出來,因為我參觀了“查理士·狄更斯”紀念館嘛!
狄更斯紀念館一處是在樸次茅斯當年狄更斯的誕生處,另一處是在英國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東部斯托爾河畔的都市坎特布裏,也就是我去參觀的“查理士·狄更斯中心”。
狄更斯中心規模並不大,它是一座連棟的十九世紀磚造樓房,一共區分了二十個展覽室,展出一八一二年到一八七O年間狄更斯在世間的各種照片、史跡、資料和出版品,內容十分豐富。
根據記載,狄更斯在五到九歲期間,度過一段愉快的童年。當時,他們全家剛由倫敦遷往占鬆,他那小小的心靈裏充滿了幻想,常漫步在泰晤士河和麥德威河,而這段時期,他還大量閱讀各種小說,在學校中努力用功,表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