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長著翅膀遊英國(5)(1 / 3)

這個藝術市集的規模相當大,整個大公園幾乎有近百個攤位。立體畫架上展示著不同風格的水彩、油畫和素描。畫家們有的繼續寫生,在圍觀者麵前“現身說法”。有的親切地和同好攀談,互相交換經驗。當然還有更多的畫家在熱情地推銷自己的作品。

這兒真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氛的公園畫廊。大自然的美景被框進了鏡框,然後又放回大自然。

十九世紀法國的田園畫家米勒,曾經在他的書簡裏寫過這麼一段話:“美是從調和產生的。一棵筆直的樹和一棵彎彎曲曲的樹,究竟哪一棵美呢?應該是適合周圍環境的那一棵美。例如在某一種場合下,會覺得駝背是種美,簡直比放置不得當的阿波羅雕像還要美呢!”

嚴格說起來,這裏的狗,這裏的遊人、公園、綠地,甚至呼吸的空氣,跟其他地方並沒有什麼兩樣,可是為什麼它讓人感覺這麼美呢?我想,這就是米勒所說的“調和”了。

大自然的美景被框進了鏡框,是那樣地自在和諧。

“調和”來自大自然,它把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人與物,都放在一個恰恰好的位子上,所以無論是露天市集,還是公園畫廊,它所吸引人的,都是那種充滿了自然、自在的和諧美!

逛舊物店

好朋友都知道我有一種“本領”,那就是“逛街”。

“逛街”也稱得上是一種“本領”嗎?是的,逛街,不但是一種本領,也是一種藝術。本領,指的是體力——走路的勁兒;眼力——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會買——買的東西物美價廉。至於藝術呢?指的就是一種美好的心情和從中得到樂趣及收獲了。

不過,我逛街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原則,就是“獨自完成”。原因之一,是不想用太多的時間在等待同伴上,加上為了禮貌,又不得不說說話,因而錯過許多好玩的東西。而更重要的是,我也不喜歡一些好心的阻撓:“不怎麼樣嘛!”“太貴了吧?”“神經喲,喜歡這種玩意兒!”所以我上街一向采取“一走了之”的方式,一個人逛商場、逛市集、逛百貨公司、逛精品店,大逛特逛,直到兩腿發軟,痛快得不得了為止。

在我看來,英國的百貨公司沒有什麼好逛的,因為大部分的東西,台北現在都看得到了。如果說,其中有什麼差別,就是所有的歐洲高級商品一旦飛洋渡海,價格就會暴漲四五倍,嚇得你魂飛魄散!

在英國,最該逛而最好玩的地方,應該是各種舊物店、露天市集和跳蚤市場。

譬如劍橋的安德魯街,商店林立,各具特色。每天下課,我總會在這兒附近東逛逛,西看看,看看有些什麼新發現。

一天,我逛進一家門上掛著鈴鐺的小店。

“午安,女士,我幫得上什麼忙嗎?”坐在櫃台後麵的一位灰眼睛的胖太太,扶扶鼻梁上的金邊眼鏡,和善地向我問好。

“喔,隻是隨意看看。”我也向她微笑回禮。

這家小店吸引我,是因為它的玻璃櫥窗裏陳列著一些古怪東西:一座造形奇特的銅製燭台,兩幅用花瓣樹葉壓製而成的植物畫,一個毛線鉤成的大眼睛洋娃娃,三個撐著小木傘的木頭小人兒音樂盒,還有一疊泛黃得幾乎一捏就會化成粉末的字典。

進了店裏,最先看到的是右邊衣架上掛著的一排排洋裝、褶裙、披肩、風衣和外套。仔細觀察,這些衣服的質料都很好,可惜款式過分保守;保守得使我覺得隻能穿在典型英國貴族女校的舍監身上。而那個女舍監,一定性情嚴厲,不苟言笑,尤其不準學生們談戀愛(因為她自己是一個獨身主義者)。

在這些衣架下,排放的是十幾雙女鞋。清一色單調的黑、灰、褐、藍。式樣嘛,我隻能歎一口氣說,太像老女巫穿的鞋了。鞋頭尖尖的,把腳包得緊緊的,鞋底和鞋跟又厚、又重,是那種被下過咒語,而且一定要騎上掃帚才能穿的那種鞋。

“要買什麼嗎?”灰眼睛的胖太太朝我走了過來。

我有點兒害怕地瞧了瞧這些過時的衣服、鞋子,向她搖搖頭,勉強露齒一笑,趕快向前走了三步。

這兒顯然是一家舊物店,所陳列的東西,不是古老的,就是死板的。那些擱在一格一格牆架上的杯子、碟子、瓷器和刀刀叉叉,雖然擺得很整齊,卻有一種七拚八湊的感覺,因為它們都是零頭不成套的,而且好像被“死人”用過。

“我們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善心人士捐贈的。”胖太太遙指著白牆上張貼的一張剪報,和氣地對我說,“東西賣出去以後,我們再悉數將收入捐給醫院的血癌病患者。”

我朝貼著剪報的方向走去,湊著眼鏡去讀上麵的說明。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原來這是一家“好心店”。

“這兒的東西訂價都特別便宜。”胖太太翻開一件長袖風衣領上的標價,十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