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長著翅膀遊英國(4)(1 / 3)

到了十八世紀,玩具史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尤其對英國的小朋友來說,在這以前,英國的父母,一直把孩子當成小大人看待,不但隻期望他們努力學習為將來的生活鋪路,連身上穿的衣服,也漿洗得硬邦邦的,跟那些準備赴宴的小姐、少爺一模一樣。

為遊戲而遊戲,在那個時代裏簡直是天方夜譚。可是,有一些開明的教育學者鼓吹自由的思想,他們讓許多父母逐漸了解,玩樂不但是小孩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利。何況小孩可以從遊戲中學習得更多更快,也由於這個原因,玩具開始有了新的需求。

要介紹玩具的發展史,可以說個七天七夜,沒完沒了,所以還是回到最早的話題——我的娃娃世界吧!

除了剛才提到過的“噘噘”之外,可以說,我的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第四個娃娃,都是我自己“生”出來的!哈,別誤會,其實是我自己“畫”出來的啦!

這些用硬紙畫出來的娃娃,都有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有一個又紅又豔的、微笑著的小嘴。通常,我和妹妹畫好了紙娃娃,就用剪刀細細地剪下來。她們光著身體,涼颼颼的,我們就忙著為她們裁製睡衣、睡褲、洋裝、外套……無論春、夏、秋、冬,每季都有最流行款式的時裝。她們住在一個溫暖的大盒子裏,可惜躺下來的時候,隻能睜眼睡到天亮。

我愛每一個紙娃娃,我相信她們也愛我。世界上哪裏有這麼寵愛她們的人哪?我既是說故事給他們聽的媽媽,也是愛護她們的姐姐;既是教她們“一二三”的老師,也是和她們遊戲的玩伴。我在紙娃娃的世界裏,扮演著每一種可能的角色,而且,我從來不罵不打她們。不過,我也不敢像對待“噘噘”那樣,抱著她們又親又吻。你想,萬一“骨折”了,可怎麼辦?雖然她們千真萬確擁有一個活生生的靈魂!

異鄉人博物館

在歐洲,各處都有博物館,設立博物館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文化素質愈高的地方,愈能見到公私立博物館林立,“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這樣的形容,一點兒也不顯得誇張。

我在英國旅行,除了參觀著名的風景區、有曆史背景的名城名鎮,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大大小小、有獨特收藏品的美術館、博物館。

挪利其(Norwich)是英格蘭東部郡的首府。一個星期日,我和法國好友西麗葳,一塊兒結伴到那兒玩耍。我們手頭上都有一張挪利其市街圖,大約瀏覽之後,我和西麗葳都不約而同地把目標指向“奇怪博物館”。

其實,這是我們同時犯的一個錯覺。在英文字裏“Strangers”解釋做“陌生人”、“異鄉人”和“外地來的人”,而少了字尾“rs”的“strange”,卻有“奇妙的”、“奇怪的”和“奇特的”意思在內。

我們兩個“顧名思義”的“外國佬”,直覺地就把它想象為“奇怪博物館”,而它的英文名稱為“Strangers Hall Museum”,正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異鄉人博物館”。你瞧,我那擅自斷了“壁虎尾巴”的英翻中程度,還真夠“破”!

“異鄉人博物館”是一座中古世紀的建築物。七拐八彎,好不容易才在一條古老狹窄街道的巷子裏找著它。很久以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歐美各國有許多博物館,從外表上看,並不一定是起眼的建築,不像台北,一掛上“博物館”的招牌,就氣勢十分恢弘地建立在車水馬龍的大道上。

“異鄉人博物館”的位置雖隱僻,但是建築式樣典雅古樸,收藏品精致耐看,令人至今難忘。

原來,這棟建築物是在一九八二年,由挪利其當地的藝術家詹姆士·史塔克的孫子李羅德·布林柏克捐贈的。除了建築物本身,其餘部分是由挪利其市政當局買下。十四世紀時,它的建築外貌是L型,後來又逐漸增建了廚房、後門;再過一百年,又擴建了大廳。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逃亡的教士和修士,曾經在這裏寄宿過;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由荷蘭來的難民,也曾經在這兒居住過;而在挪利其,難民們都被稱做“異鄉人”,也就難怪布林柏克先生把這棟博物館取名為“異鄉人”了。

我們所見的博物館中的所有陳設和室內布置,都保留了當時十六至十九世紀的風格。所以你也許可以想象,置身其中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在顏色深淺不一、方塊地磚拚成的大廳裏,結實的長形橡木桌,泛著深沉古樸的光澤。白牆上,垂掛著厚實的掛氈,是十五世紀末法蘭德斯的編織品。畫裏敘述的是一個傳說故事,可以看見長了翅膀的飛馬、穿著華麗的貴族仕女。根據記載,這幅畫曾經掛在挪利其的聖露卡教堂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