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思想貓遊英國(4)(1 / 3)

等驚魂甫定,法蘭克用一種嘲弄及促狹的語氣說:“你們還敢說不跳?不尖叫嗎?”

大家想到他剛剛在黑暗的教室中繞著書桌,忽然伸手搭在某個同學肩膀上的“恐怖效果”,都禁不住地笑了。

“你們還敢說不要哭嗎?”法蘭克當場拿了一個洋蔥切了起來。

“你們不喜歡麗芝要你們做功課是不是?好,我現在也要她做功課!”他突然用勁地塞了一支筆在麗芝手裏,麗芝便假裝不得不拿起筆來,做出寫字的樣子。

“迫使某人做某事”,好,法蘭克老師終於進入了教學的主題。原來,他為了加強我們對某些字詞在用法上的印象,特別設計了戲劇性的表演方式。

事後,雖然有幾個同學認為:“幹脆舉幾個例子就好,何必浪費時間?”我卻覺得,這節課還真是充滿了創意和趣味,而且,也讓我再也不會忘記“make”(致使、導使、成為)的正確用法了。

食譜大追蹤

麗芝手裏拿了四個信封,神情輕鬆地對我們說:“咱們今天來做個巧克力蛋糕!”

她把班上十四個同學分成四組,每組拿到一個信封,裏頭有好幾張畫了雞蛋、奶油、麵粉和巧克力的圖片和一份食譜!

食譜的說明是這樣的:一、將四盎司的乳酪和牛油混合在一個容器裏。二、加進兩個蛋,徹底打勻。三、加進四盎司的麵粉。四、融化一條巧克力,等冷卻後加入容器內攪勻。五、把所有材料倒進蛋糕模型內,用攝氏三百五十度烘焙四十分鍾。

接下來,麗芝要我們檢查圖片中所有的蛋糕配料的分量是多了還是少了,她說:“你們可以到各組征求交換,譬如你有六個雞蛋,就可以拿多餘的四個和別組交換你缺少的巧克力或麵粉,直到把所有蛋糕的材料準備齊全。好,現在開始,看誰最快把蛋糕烘好!”

麗芝剛把話說完,各組同學立刻興奮地交頭接耳,一邊研究做一個蛋糕所需要的材料,一邊檢查自己組內有些什麼東西需要和別組交換的。五分鍾以後,隻見每組的成員紛紛站了起來四處走動,嘴裏還不斷地叫嚷:“需要雞蛋嗎?我們這兒多了四個!”“有多餘的奶油嗎?請和我們交換!”

整整五十分鍾的課,就在一片熱鬧活潑的氣氛中進行,大夥不但增加了練習說英文的機會,也等於玩了一個遊戲。

類似這樣安排的課程,其實很常見。例如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一張卡片,上麵假設你是某某人,叫什麼名字,何年何月出生,幾歲的時候做過哪些事,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經曆和過程。

接下來,就是“找朋友”,從“這位先生(或小姐),我們很麵熟,記得在哪兒見過你”開始個別訪問一位對象。由於每個人的經曆都不一樣,所以也許你問的甲朋友,剛好與你同一所中學;乙朋友,曾經與你在同一個醫院做事;而丙朋友,卻從來沒有機會與你相遇過。這一問一答的遊戲,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語言溝通的能力,另一麵,也加強了彼此相處的機會,難怪每次上這類課程的時候,大夥兒都忙著興高采烈地開小組會,聊得不亦樂乎!

坐火車到依裏

玫瑰是我們的英文老師,她的外號是“大色塊”。原因之一,她十分地胖,胖得像個鬆鬆的菠蘿麵包,特別是又圓又鼓的肚子,第一天來上課的時候,我們都以為她懷孕了,其實,她是個單身女郎。

其次,她穿著的衣服顏色很強烈,經常是大紅上衣搭配青藍色的裙子,加上一雙綠色鑲紫邊的布鞋,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特大號彩色布娃娃。

玫瑰還有一個翠綠色毛絨絨的鉛筆盒,每次上課,她一定帶著。我看著那個刺眼的鉛筆盒在她手裏,就覺得玫瑰又多長出了一塊顏色。

語言中心每星期二有一門叫做“拜訪劍橋”的課,由玫瑰擔任授課老師。這門課是課外教學,主題是參觀劍橋本地及附近的學院建築物、著名博物館和民俗館。

上課前一個禮拜,選課的學生們會先拿到一份通知單,上麵除了說明集合地點和時間外,還附上一份詳細簡介,讓我們事前有點概念。

到了當天,有腳踏車的同學,可以自行到目的地等待;不騎車的人,可以在學校門口集合,由老師帶隊。在小小的劍橋,腳踏車是十分普遍的交通工具,兩隻腳,也是很方便的“11”路。例如有一次,從學校走到菲茲威廉博物館,隻要十五分鍾。遠一點兒的民俗博物館,一半以上的同學都騎腳踏車,剩下的四個人,玫瑰幹脆自己開車,讓他們做“小黃魚”。

玫瑰的個性很隨和,一張笑嘻嘻的圓臉,給人很親切的感覺,所以每次同行,我最喜歡與她東聊聊西聊聊。玫瑰與其他老師最大的不同是,隨時不忘和藹地提醒我們說英文時犯的錯誤,使人很快地糾正過來。

“玫瑰,下次我們又要去哪兒?”在國外上課,學生們習慣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