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撒哈拉大沙漠究竟荒涼了多久?人們在不斷地探索下,終於證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遠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確是一片肥沃的平原。早期居民們曾經在那片綠洲上,創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驕傲的燦爛文化。這就是本文的撒哈拉大沙漠的“綠洲之謎”。
探險家巴爾斯在恩阿哲爾高原地區的岩畫上,發現了水牛、河馬和一些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岩畫,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岩畫裏邊竟然沒有駱駝!巴爾斯感到更加興奮,隻有有沙漠的地方,才會有駱駝呀!水牛、河馬必須在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能生存!撒哈拉大沙漠裏的岩畫上沒有駱駝,這就說明這裏在遠古的時代一定水草豐茂,決不會像現在這副樣子,到外都是沙丘和流沙,到處是死氣沉沉的。
於是,巴爾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時代和沙漠時代定義為前駱駝期和駱駝期,用以表示撒哈拉大沙漠的曆史時期。後來,巴爾斯對撒哈拉大沙漠的這種曆史分期得到了考古學家們的一致認可和普遍采用。
那麼,這些壁畫已有多久曆史了呢?科學家用放射性碳14的測定年代方法探明,這些壁畫在大約距今4500年~7400年的時候被創作出來。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壁畫往往是用不同的風格,在不同的年代刻畫在岩壁上的,所以重重疊疊地刻畫在一塊兒。這些說明,那時候,撒哈拉地區的人們在這裏長期地生活繁衍。也就是說,那時候的撒哈拉地區正處在有水有草、人興畜旺的草原時代。
如果說這一時代即撒哈拉地區的綠洲時代,那麼撒哈拉的綠洲時代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它的沙漠時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也就是說,撒哈拉的史前文明是什麼時候衰落的呢?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分析,認為撒哈拉地區由草原退化為沙漠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撒哈拉地區先是氣候發生突然的變化,導致降雨量急劇減少:這些少量的雨水,有的落到幹旱的土地上,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幹了;還有的雨水流進了內陸盆地,可是由於雨水量不多,也就滯留在了這裏,流水帶的泥沙在盆地裏慢慢淤積,盆地增高以後這些水就開始向四周泛濫,慢慢就形成了沼澤。經過漫長的時期,沼澤裏的水分在太陽的照射下慢慢就變幹了,沙丘開始出現在撒哈拉的大地上。這時候,撒哈拉地區的氣候惡化得更嚴重,風沙也越來越猛烈。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又不知道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砍伐樹木,沒有節製地放牧,大大加快了土地沙化的過程,撒哈拉地區也就慢慢變成了沙漠地帶。經過科學家測定,山洞裏邊的駱駝形象大約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現的。也就是說,至少在距今2200年的時候,撒哈拉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茫茫沙漠沒有生機。
中國地溫異常帶“冷熱顛倒”之謎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這是自然的規律,不可改變。即使每當數九寒冬和酷熱的盛夏來臨之際,愛幻想的人們也渴望能有一個冬暖夏涼的季節。雖然春夏秋冬的變換是一種規律,但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運的人居住在冬暖夏涼的“地方”,這“地方”就是遼寧省東部山區桓仁縣境內被人們稱為“地溫異常帶”的地方。這條“地溫異常帶”一頭開始於渾江左岩滿族鎮政府駐地南15千米處的船營溝裏,另一端結束於渾江右岸、寬甸縣境內的牛蹄山麓。整個“地溫異常帶”長約15千米,麵積約106萬平方米。
隨著夏天的到來,這塊土地上的地下溫度會逐漸開始下降。在氣溫高達30攝氏度的盛夏,這裏地下一米深處,溫度竟為零下12攝氏度,達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入秋後,這裏的氣溫開始逐漸上升,在隆冬降臨、朔風凜冽的時候,這“地溫異常帶”上卻是熱氣騰騰。人們在任家山後的山岡可以看到,雖然大地已經封凍,但是種在這裏的角瓜卻依然是蔓葉壯肥,周圍的小草也還是綠色的。人們在這個地方開辟了一塊地,在上麵蓋上塑料棚,在棚裏種上大蔥、大蒜,蒜苗已割了兩茬,大蔥長得翠綠。經過測定,發現在這個棚裏的氣溫可保持在17攝氏度,地溫可保持在15攝氏度。在這小岡上整個冬春始終存不住雪。
還有一個具有這種特性的地方,就是在河南林州石板岩鄉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海拔1500米的“冰冰背”。在這裏,陽春三月開始結冰,冰期長達5個月;寒冬臘月,卻又熱浪滾滾,從亂石下溢出的泉水溫暖宜人,小溪兩岸奇花異草,鮮豔嫩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