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火球”上的冰島之謎
根據冰島的一個傳說,公元10世紀的時候,有一位英雄站在北大西洋這個崎嶇多石海島南岸的一個高海岬上,絲毫不懈地監視海麵,提防北歐海盜入侵搶掠。到如今,昔日的海岬已經變成島內的一座山峰,離海岸約20裏遠,位於維拉傑迪附近。強烈的火山活動把公元10世紀時淹在南岸海底的岩石陸架升出水麵,增大了海島的麵積。
在這個位於地球北部的島上,這樣的地殼移動一點也不足為奇。冰島是地質活動很多的地方,全球任何麵積同樣大小的其他地方都無法相比。
冰島今日的麵積,差不多有4萬平方千米,是中大西洋山嶺露出水麵最大的一個山脊。中大西洋山嶺主要是在海底蜿蜒起伏的一條山脈,長達6000萬千米,沿著大西洋海盆中線,從北極伸展到南極,屬於“洋底山嶺”山係的一部分。洋底山嶺是延遍全球的海底山脈,長2萬餘千米,從南非尖端與南極洲沿岸之間,向東轉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實在是圍繞整個地球的一條大接縫。中大西洋山嶺其他露出海麵的部分,還有阿速爾群島、聖彼得與聖保羅礁、亞鬆森群島、聖海倫那島,以及特裏斯唐達空雅群島等。
冰島的基岩是以玄武岩和火山岩屑為主。洋底亦由玄武岩構成,因此冰島地質與洋底相似。大陸的基岩上還有一層花崗岩,冰島卻大致上沒有。冰島目前的岩石,大部分早在4000萬到6000萬年前凝固而成。地表下麵近期的地質活動,多半是在一個50~250英裏的地帶內發生。這個地帶位於一條從西北通過全島中心到東南的軸線上。由於冰島長期有火山活動,化石極為稀少,所以鑒定地質年代差不多隻限於利用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
冰島上除有大量各式各樣的火山錐外,還有許多活裂縫噴溢熔岩流,流出像流水似的熔岩液,把好幾平方千米的地方淹覆鋪平,然後凝固。這樣層層堆疊,形成熔岩平原和熔岩高原。裂縫噴溢熔岩流的成因是,地底岩漿壓力逐漸增加,熾熱的流體迅速沿著島中央附近岩層的斷裂湧出。
離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約30英裏,山嶺在積雪的平原上蜿蜒起伏,長達5英裏,山嶺中央有一條寬闊的裂縫,從上而下,裂縫兩壁是硬化了的熔岩,相信距離會越來越遠。地質學家懷疑這條名叫阿曼那格查的裂縫,就是中大西洋山嶺一個裂穀露出海麵的部分。最近的測量證實,阿曼那格查裂縫的確慢慢擴闊,兩邊土地正像洋底的情形一樣,向外擴展。裂縫壁上那些硬化了的熔岩,現出許許多多個岩柱。岩柱是熔岩冷卻時發生收縮龜裂所造成。
雷克雅尼斯半島像隻粗短的手臂,在西南岸伸入海中,首都雷克雅維克正位於半島的北岸。這個半島時常發生地震,不斷出現新的張裂縫和溫泉,一切都顯示出不久的將來便會有更多火山爆發。科學研究的計劃都以預測火山的活動為目標,以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
紅外線探測器能夠找出地溫顯著上升的地點。這種儀器可以在地麵上使用,也可以裝在飛機和人造衛星上來探測冰島的地質活動。近年來人們已找出五個地溫上升的地區,表示可能有火山爆發的危險,其中有冰島南岸對麵的火山島塞爾澤。這個島是在1963年隨著海底噴出的熾熱的火山灰和熔岩而冒升出來的。根據記載,自從公元12世紀以來,冰島最有名的火山赫克拉峰每個世紀都約有兩次大爆發。從山腳樹木不生的熔岩平原上仰望,那個修長的“複合火山錐”光禿禿的聳入北極上空,高4920英尺。
1947年,赫克拉峰開始了最猛烈的一次爆發,開始時噴出巨量石塊和火山灰,直達平流層(或稱同溫層)。整個地區的天色變為一片昏暗。高層大氣上的風把一些火山渣和火山灰吹到冰島以東1000英裏外的斯堪底納維亞半島。溫度高達1000多攝氏度的熔岩,一股一股地從峰頂的火山口流出,一直流了一年多。熔岩停止流出後,加上新噴出的岩層,結果把赫克拉峰的火山錐加高了450英尺。到1948年春天,火山爆發終於停止後,濃厚的火山氣還繼續沿山坡流下,凝聚在附近的山穀中,不時把放牧的牲畜熏死。
冰島有部分地區受到洪水周期性的蹂躪。這種洪水名叫“冰川消融洪”,就是活火山周期性爆發把冰原下麵的冰塊融化後,突然湧出地麵的億萬立方尺冰川水。巨量融化了的冰水本來積存在冰川下麵。冰塊在不能抵受下麵的水壓時,便會破裂,冰水就從裂口湧出來。冰水以60英裏時速,挾著大冰塊和大石,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農村奔去。所經之處,農莊、貯倉和人畜都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