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抗戰功罪錄(1)(2 / 3)

這些炊事兵沒經過軍事訓練,人手又少,去送飯了就沒人做飯。因此前線的官兵雖然很忠誠,很勇猛,很愛國,可是老餓著肚子,一天兩天還可以,要一連三天,誰也打不了仗……再說陣地,造得太差了,錢卻花了不少。據說是姓黃的找了一個商家,把陣地包給他們造的。像機關槍陣地,不但裏麵有三尺多深的水,連機關槍都架不起來。三百多個機槍陣地,能用的還不到三分之一。前方的傷兵沒有醫藥,沒有包紮所,更沒有擔架隊……

馮玉祥答應一定跟蔣介石商量,替部署說話,給予補充和調整。不久,馮得南京電話,說蔣介石已派陳誠為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參加第三戰區作戰。

蔣介石的水蜜桃和火腿罐頭

“西安事變”後,陳誠向蔣介石建議在廬山辦暑期訓練班,邀請國民黨要人做報告,激勵抗戰建國的士氣,被蔣介石采納。廬山訓練班於6月25日開學,蔣介石親任團長,程潛、賀國光、白崇禧、何應欽、張治中、陳誠任副團長,陳誠兼教育長負實際責任。受訓學員2/3為中上級現役軍官,1/3為高級小學校長、縣長、各省市黨部委員等文職人員。蔣介石、戴季陶、汪精衛、陳立夫、胡適分別講他們最拿手的學問。陳誠則反複強調精誠團結、效忠領袖、抗戰必勝的信念。陳誠對學員的生活給予特殊優待。每人發兩套哢嘰布軍服,一床純毛軍毯,還有雨衣、水壺、幹糧袋之類,以及精裝的《總理遺教》、《領袖言行錄》、《三民主義研究》、《新生活手冊》等書刊。畢業前夕,又從蔣介石家鄉運來奉化水蜜桃和金華火腿罐頭,贈給每人四聽,以示領袖關懷。他說:“委員長特別關懷諸位府上的老人,請你們帶回府上給老人品嚐品嚐,略表薄意,同時誠受托向諸位雙親問安。”話畢,全場掌聲雷動。兩期受訓學員共3600多人,許多人等不到畢業就奔赴抗戰前線了——每天集合時,陳誠手裏拿著一張名單,點叫在場的某一位將領,當麵告訴他,你到哪裏去率軍抗戰。孫連仲、李默庵、王耀武、湯恩伯等就是這樣走上抗日戰場的。當時眾多將領都希望首先點到自己。那種報國不落人後的場麵,曾令人激動。有一次,蔣介石訓話講了幾個小時,還不見要結束的樣子,而已被點到名的將領等著離團返防,陳誠便在講台上打斷蔣的講話,請他講快點。蔣介石也沒埋怨,草草了結。這種情況絕無僅有,可見戰事之緊迫。

淞滬抗戰開始,8月15日,陳誠在牯嶺接到蔣介石及錢大鈞的電話,要他回南京商量抗戰計劃與戰鬥序列。18日,陳誠回到南京,立即去見蔣介石。蔣介石未及客套,要陳誠馬上做三件事:一、赴華北向晉、陝將領說明中央之決心與應抗準備;二、赴上海視察張文白部作戰,並協助之;三、速厘定戰鬥序列。

蔣介石一說完,陳誠提出:“我並未擔任與抗戰有直接關係的職務,我到底以什麼名義去完成這些任務呢?”還沒有等蔣介石答複,他又問道:“我一人又不可能同時分赴兩地……”

“你看以什麼名義好?”

“如果領袖對我要機動使用的話,可給一高參的名義。”

蔣介石收斂目光,稍一思考,輕輕地搖了下頭:“不妥。還是以行轅的名義為好。”

但是行轅的任職並未發表,也就在18日這天,蔣介石給參謀總長程潛發去一份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的命令。蔣介石要他先去上海為宜。當晚,陳誠與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以及黃紹等會商戰鬥序列,由陳誠將各將領的曆史、個性、能力逐一口述一遍,作為厘定時的參考。第二天,他就與熊式輝同赴上海戰場視察。途中遇到剛從日本回國的郭沫若,陳誠就請他同車赴淞滬戰場視察。郭沫若在車中問陳誠:“對這次中日戰爭的把握如何?”

陳誠回答:“我們這次抗戰要抱定屢敗屢戰的精神,我們不怕敗,要屢敗屢戰。”

他們見到馮玉祥。郭沫若盛讚馮為中國的興登堡,並問馮有什麼事需要他做。

馮玉祥說:“先生有一支生花的筆就夠了。”

郭沫若說:“我有兩事為我的日課,其一為吃飯,其二為寫文章。”

馮玉祥打趣道:“我也有兩件事,你曉得嗎?”

郭沫若被問住了,忙說不知。

馮玉祥粗聲大嗓:“其一待日本人之殺我,其二即用我的禿筆作幾首罵日本人的詩。”說畢,倆人相視而笑。

陳誠在上海僅停留了一天。

途中,熊式輝問陳誠:“返京後,對領袖報告是否彼此需要一致?”

陳誠回答:“我看還是分開報告好,這樣領袖可以多得一份參考資料。”

到京後,陳、熊分別就自己的看法向蔣彙報。當蔣介石問到熊式輝視察上海情形時,熊說:“不能打。”

後蔣又問陳誠,陳誠回答:“不是能打不能打的問題,而是打不打的問題。”

蔣介石難以完全理解陳誠的意思,進一步問道:“你說具體點。”

“很明顯,敵對南口,在所必攻,而我們也在所必守,這樣的話,華北戰事擴大已不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上海戰事,借以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