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同在抗戰屋簷下(1)(2 / 3)

陶德曼和德國軍事代表團長福根霍遜都說:“蔣閣下必須下決心。是的,如果再拖幾年,根據德國歐戰時的經驗,貴國經濟一定要崩潰。共產主義必定會在中國得勢……”

蔣介石連連點頭。

12月2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在京軍事長官會議,把日本所提的議和條款交給與會者征詢意見。白崇禧、唐生智、顧祝同、徐永昌等人表示可以接受。電商閻錫山,閻錫山也表示讚同。當天下午,蔣介石與陶德曼進行第二次會談。蔣介石已經表示:中國政府願以德國所提出的各點作為談判基礎。可讓他意外的是:日本在原提出的七項條件外,又增加了四條!其中有在日寇占領地建立偽政權和中國給予日本戰爭賠款等苛刻條件。

蔣介石的肩膀抖動了一下。他雖然沉住了氣,沒有對陶德曼發作,可熱情明顯地減弱:“日本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的餘地。”

陶德曼的調停中止。

蔣介石在房間裏大發雷霆:“這都是亡人之國的條件!”他愁眉不展地坐著,眉毛幾乎在鼻梁之上打成了結。他那病態的顏色灰暗的臉差不多變成土色,隻有他那浮腫的眼皮下的敏銳的眼珠,看起來還是專注而機警的。這時他開始明白了:“此時求和,無異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而內亂益甚!”如果再向日本侵略者妥協,他的國民政府就要被“輿論浪潮所衝倒”了!

在媾和的幻影破滅、撤離南京之後,蔣介石再一次將目光投向國內,投向共產黨,投向周恩來。

周恩來屈居中將副部長

周恩來同王明、博古、鄧穎超等是1937年12月18日到武漢的。

武漢,這個號稱“九省通衢”的華中最重要的城市,由於從日占區來了大批難民,城市人口劇增。自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此地,武漢便成為中國的臨時首都。

靠近長江的街區被稱為“萬國租借地”,它現為法租界。這裏,熱帶植物成蔭,一棟棟豪華的別墅隱沒其中,外國領事館雲集於此。各館對麵,都沿江邊修建了浮碼頭。每個碼頭的頂蓋上都分別用醒目的顏色繪上了本國國旗。每個領事館的屋頂上也都懸掛著國旗。這都是為了防止日本空襲。每當發出空襲警報之後,經常可以看到人們成群結隊地向這裏跑來,覺得這裏比較安全,一直到解除警報以後才離去。

由萬國租借地折向市中心,高高聳立著一座市政大樓,它的最高處是一個很漂亮的鍾樓。法租界周圍架著防坦克的障礙物,並纏有生鏽的鐵絲網。武裝警衛不斷地沿著這些障礙物來回巡邏。

21日晚上,周恩來同王明、博古來到蔣介石的辦公室,商談合作問題。

蔣介石對很少打交道的王明頗感興趣,對著他看了又看,問了又問,最後直言不諱:“你留在武漢相助我吧!”

“這要等我們中央決定。”王明望望博古和周恩來,神色飛揚。

周恩來談起成立兩黨關係委員會和共同綱領等問題。他說的話充滿激情,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演說才能。再者,麵對幾百萬無辜平民的被屠殺,麵對飲彈身亡的幾十萬抗戰將士,到處是小孩子的哭聲和喊叫,到處是難民伸出的討要的雙手,蔣介石也不能不有所深思……

“恩來所談極好,”蔣介石像在做總結似的說,“照此下去,前途定見好轉,我所想的亦不過如此。”他用指甲在敵情圖上迅速畫了一個圓圈,很有把握地說:“外敵不足慮,越前進困難越多,我國軍事雖失利並不足慮,隻要內部團結,勝利定有把握。”

這天晚上雙方就成立兩黨關係委員會達成了協議:中共方麵由王明、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參加;國民黨方麵由陳立夫、康澤、劉健群、張衝參加。蔣介石朝牆上的掛鍾斜睨了一眼,合上文件夾,說:“今後兩黨關係,由陳立夫他們幾個與中共代表團共商一切。”

轉眼就是第二年的開春了。日寇的進攻有增無減。在共產黨和國民黨領導人的麵前浮現的,是被敵人的炮彈和炸彈轟得遍體鱗傷的軍車,是腦袋和胳膊包紮著浸透鮮血的繃帶的士兵和指揮員……

改組後的軍事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個部。蔣介石任命陳誠為政治部部長。並把陳誠叫來,對他說:“我想叫周恩來當政治部的副部長,你估計他會接受嗎?”

“不如讓他當部長,我輔之。”陳誠覺得不妥。

“戴季陶早就跟我說過,不能讓共產黨當正餐,隻能做配菜。我想是有道理的。

如今政府是我們國民政府,主要幹部當然要從國民黨裏派。”蔣介石總有自己的理由,“叫周恩來當副手,是政府寬大,也是我給他們的最高職務!”

“既然領袖有此意,我願親臨八路軍辦事處,登門去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