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同在抗戰屋簷下(1)(3 / 3)

“好好同他講,”蔣介石還不放心,一再囑咐,“抗敵當前,要發揚黃埔親愛精誠的精神嘛。”

陳誠滿懷熱情地登門一說,周恩來笑笑,婉言道:“蔣先生能有此姿態,我們黨當然歡迎。不過去政府裏任這樣一個職務,恐不合適。”

博古是個直性子人,脾氣也躁,開口說話:“叫我們黨的一個副主席去任你們一個部的部長,對了,還是副的,你這是開玩笑!”

陳誠賠笑道:“此事不在職務高低,主要是向外界顯示一下我們兩黨合作的誠意。其實周先生可以來任正職,我當副職。”

周恩來把陳誠送上汽車時,請他轉告蔣介石:“委員長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但具體任職當前還是免了。有關抗戰之事,該我們辦的,沒有職務也一樣辦。”

蔣介石執著得很,不但自己堅持要周任職,還動員孔祥熙說項。孔祥熙馬上表示要周恩來到行政院來任職,並由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出麵相邀。到了1月中旬,蔣介石仍堅持要周任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堅辭不就。

蔣介石把周恩來找去,態度顯得很誠懇:“你還是來做政治部副部長,不要再推托了。”

周恩來說明理由:“我做了副部長,可能引起兩黨摩擦,恐不妥。”

“不要怕摩擦,可能避免摩擦的嘛。政治工作方針是加強部隊,發動群眾,黃埔時期你不是做得很好嗎?”

“問題是今非昔比,總不是當時那種環境。”

“副部長職權可明確規定,能負其責。編製人事還未定,都可商量。”

“人員是很難辦的,有國民黨員,還有我們共產黨員……”

“康澤這個人可以共事,他不至於搗亂,其他人也可以商量。新政治部2月1日開始工作,你們趕緊定下來。”

主持工作的王明說:“向中央請示一下吧,老推也不是個事。”

他們在致中央的電報中說:我們認為,孔祥熙為主和者,行政院方麵應謝絕;政治部屬軍事範圍,為推動政治工作、改造部隊、堅持抗戰、擴大我黨影響,可以去擔任職務。如果屢推不幹,會使蔣、陳認為共產黨無意相助,使反對合作者的意見得到加強……

中共中央回電同意。於是,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

周恩來苦勸郭沫若蔣介石想請剛從日本歸來的郭沫若出任第三廳廳長。第三廳隸屬於政治部,分管宣傳。蔣介石的用意十分明顯:郭沫若曾登報罵過他,“不計前嫌”地錄用,可以一顯蔣介石的寬宏大量,並可通過周恩來、郭沫若這樣眾望所歸的人物,延攬大批文化、學術、文學、藝術各界著名人士,同時將第三廳控製在自己手下,讓周恩來當空頭副部長,郭沫若當空頭廳長,既裝潢了門麵,又羈縻了人才。而中共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把第三廳搞成個統一戰線機構,以此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凝聚抗戰力量,所以也在積極籌劃。

郭沫若在北伐中與蔣介石釀起了仇,那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人們也記憶猶新。他信不過蔣介石,不想當他的第三廳廳長。晚上,在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的房間裏,郭沫若陳述了不願幹的理由:“我自己耳朵聾,不適宜做這樣的工作。其次我認為,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隻能是替反動派賣狗皮膏藥,幫助欺騙。

第三,讓我處在自由的地位說話,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機構,應該更有效力一點。我相信,我一做了官,青年們是不會諒解我的。”

王明坐在一邊看報,聽郭一說,丟開報紙就吼了起來:“你別一二三了,簡單地說,你就是嫌官小!”王明點著煙,擺起道理:“目前的局麵是靠著爭取得來的,雖然還不能滿意,但我們還得努力爭取,決不能退讓。能夠在兩方麵都能通得過的人,目前正需要,還少一點。我們不想做官,而是要搶工作做。爭取到反動陣營裏去工作,共產黨首先便能諒解,青年們的諒解是不成問題的。”

郭沫若說不出反駁的話,沉默著。

周恩來想調和一下氣氛,故意把話說得慢一些:“考慮是可以的,不妨多聽聽朋友們的意見。在必要時我們也得多爭取些有利條件。且不可把宣傳工作太看菲薄了。宣傳應該把重點放在教育方麵。我倒寧肯做第三廳廳長,讓你做副部長啦。不過他們是不肯答應的。老實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有什麼意思!”

另一位朋友也半開玩笑地勸道:“這是政府開放的第一次,門雖然還開得很小,我們應該用力去把它擠大些。讓我們一道去擠吧!”

郭沫若轉臉看看王明,又看看周恩來,兩手倒換著搓了搓,應下這個差事。可他突然又冒出一句:“那我就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出現,要幹,就公開地、痛痛快快地幹。”郭沫若是在南昌起義後,由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但黨員身份並沒有公開。起義失敗後,他經周恩來同意,流亡日本。在日本十年,同黨中斷了聯係。這次回國後,恢複了黨的關係。蔣介石也取消了對他的通緝令。可周恩來還是希望他以非黨人士的身份出現好,勸勉他:“你還是忍住內心的寂寞吧,黨需要你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