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廬山談判秘情(3)(1 / 3)

第二天,周恩來把早已擬好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提交蔣介石。蔣介石目光冷峻,並不多看,卻拿出個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的主張來。“主張”條文裏寫著: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蔣為主席,有最後決定權;兩黨一切對外行動和宣傳,統由同盟會討論決定;同盟會將來可擴大為國共兩黨分子合組之黨……

像撲過來一陣熱浪,周恩來全身一陣不快。他說:“有關國民同盟會事關重大,必須請示後定。”

交談不歡而散。以後幾次交談,蔣介石沒有任何鬆動,周恩來隻好攤牌:“我們不能同意蔣先生的提案。”

蔣介石毫無顧忌,連杭州答應的紅軍三個師以上設司令部的諾言也推翻了,隻同意三個師以上設政訓處指揮。

天並不熱,周恩來的一排扣子全解開了,全身靠在椅背上,反問道:“政治機關如何指揮軍事?”

蔣介石氣衝衝地:“我要你們指揮,你們亦能指揮,這是沒有問題的。”

“不妥,此案終究不妥。”周恩來合上麵前的文件夾,不想再談下去。

“我看可以,這個政訓處由你來當主任,康澤輔之……至於毛先生,朱先生,可以請他們出洋。”

周恩來站起來,用文件夾的背脊敲了一下桌子,臉上浮現一種令人惶遽的威嚴氣色:“一個楊虎城已經出洋了,再請朱德、毛澤東隨之,蔣先生,豈非你把我們黨也看作一個地方軍閥而已?”

蔣介石慘慘一笑:“言重了,言重了。在黨與黨之間我們是對等的嘛。現在隻是我與你,或者說我與你們共產黨討論問題。”

“看來我隻有回延安請中共中央討論這個重大問題。”周恩來夾上文件夾,朝門口走去,回頭說了一句:“此問題不能解決時,隻有請張衝先生進蘇區去談了。”

6月18日,周恩來回到延安。

毛澤東的窯洞裏又是煙霧騰騰。在一番爭論之後,毛澤東拿出一頂剛剛得到的國民革命軍的軍帽,戴在頭上試了試,說笑起來:“看來蔣介石是一定要我們戴他做好的帽子,我們就不妨戴一戴吧。反正腿還在我們身上,不行就走嘛。”

蔣介石感歎周恩來不能為其所用蔣介石將陳布雷調上廬山,給他寫有關“西安事變”的回憶錄。陳布雷住在牯嶺河東路54號,離蔣介石不遠,隔壁就是談話會的招待所,來訪他的客人經常滿座。陳布雷先去晉見蔣介石。蔣介石滿麵春風:“布雷先生,你來了,好好,好好休養,有時間再為我撰幾篇文章。”蔣介石坐在藤椅上,手擋住嘴,歎息道:

“周恩來在6月裏一個晚上來見過我。我同意將紅軍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叫他們在華北及敵後打擊日寇。”說到這裏,他凝思著,“我與周恩來打交道多年,的確是個人才啊。我們黨裏像這樣的人才太少了!可惜,可惜,不能為我所用!”

陳布雷對周恩來這個傳奇人物早已有所耳聞,傳說中的周恩來從容大方,足智多謀而不失政治家風度。他很想能有機會見一見。

“不久他還會來的,你不妨與他交談一番。他也是我們江浙一帶人,若與我們同心同德便好了。”蔣介石對陳布雷說著,自己也陷入遐想。

6月26日,蔣介石已去電再邀周恩來上廬山。7月初,周恩來同博古、林伯渠到西安,7日,到達上海。就在這天晚上,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發生了。

本來廬山談話會的各種論調都有,如何應欽說,中國武器不如日本,若開戰,七日之內中國必亡;孔祥熙也說,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張群還向蔣介石提出所謂“十四字箴言”,即“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蔣介石自己對日也存有幻想,缺乏抗戰信心。可是盧溝橋的橋聲一響,談話會被震了一下,蔣介石自己也被震得不輕。

也就在這一天,他收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九名中共領導打來的要求收複失地的電報。

第二天,又由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等人率全體紅軍,打電報給蔣介石,要求即刻改為國民革命軍,授名為抗日先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7月14日,周恩來和博古、林伯渠來到廬山。因為談話會的230多人陸續到達,廬山道上轎輿如梭,牯嶺市街冠蓋雲集,一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他們被分別安排在會場附近的美國學校、仙客飯店和胡金芳旅社三處居住。自有別墅的來客和陪客則下榻私邸,每人發給一枚特製的圓形白底藍色“五老峰”會徽。

周恩來他們住在陳誠別墅,與一些會員僅一牆之隔,一出門就碰見。博古、林伯渠都說:“何不利用此機會,以我們黨代表的身份參加談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