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魂驚華清池(6)(3 / 3)

楊虎城走進客廳時,在座的有宋美齡、宋子文、鄧寶珊、於學忠、胡宗南。坐定後,楊先問候蔣:“委員長身體好些了吧!”

“腰痛漸漸地好了,不要緊。”蔣介石很快借題發揮,“我對身體上的折磨,向來很能忍耐,吃一點苦,不算什麼。我向來對人寬大,不記舊怨,以往對人,你們是全知道的,不必多說,但對部下,過於信任,以致發生這次事故,使各方麵受到損失。我身為長官,自覺不足為訓。”說到這裏,他易怒的本性又出現了,對著楊指桑罵槐地數落起張學良:“張漢卿常對我說,有他老子,他跟著他老子走;沒有他老子,他跟我走,勸我搞法西斯組織,他說服從領袖,現在他竟如此,你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楊虎城麵上不好有任何表示,一任蔣介石叨叨:“他打不住共產黨,就向共產黨投降,若是打不住日本時,還不是向日本投降嗎?他的部隊正在火線上犧牲,他和王以哲竟秘密到陝北與敵人議和了,怎樣對得起長官,怎樣對得起部下!”

蔣介石越說聲調越高,大發脾氣,嘴裏說張明顯是對楊的,連宋美齡聽著都不入耳,一趟一趟上樓拿蘋果和梨給在座的人吃,並且不斷把削了皮的梨和蘋果送在蔣介石嘴邊,和他打混,蔣的語調這才慢慢輕下來,可還是堵不住他的嘴,他咬了幾口蘋果,又拾起舊話題:“張漢卿這樣一個人,虎城竟是跟著他一路走,仔細想想,能對得起誰!幸虧還沒有荒謬到底,假如後來不肯回頭,還能有今天嗎?”

楊虎城目光下視,默不作聲。

蔣介石對於學忠講話時又換了一副麵孔:“孝侯隻知聽從長官的命令,沒有考慮選擇,以致走到這樣的錯路,十分可惜。不過,處在那樣的環境,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次不幸的遭遇,我們是不能深怪的。”他撫摸著椅把,情緒穩定下來,最後說:“張漢卿這些天反省,也已經認識了一些自己的過錯。我以為無論哪一個人,能認識過錯,就能得到原諒,隻要改掉過錯就會有他的前途,我向來是這樣看人的。

比方,唐孟瀟(生智)也曾背叛我一次,可是,他表示了真誠悔過,我還照樣信任他,這是我向來的作風。”

蔣介石講了兩個多小時的話,直到最後,楊虎城才表示了極簡單的幾句話:

“委員長的話,我記住了。”

從公館出來,楊虎城對李誌剛說:“蔣說的話都是表示寬大,還不是想解除人們對他的戒備,他一貫對人沒有誠意,別對他抱什麼幻想。”

第二天,蔣介石又邀楊去談話,時間很短,楊就出來了。

於學忠和李誌剛想知道談了些什麼,坐近來問。楊虎城歎了口氣,告訴說,蔣和他的談話,主要有兩個意思,第一,蔣問他在事變解決後,中央對他的部屬安置,有不恰當的沒有,要他提出意見,可以改正。他說他沒有提什麼意見,因為覺著提出來對人對事全無益處,或者起反作用,還不如不提。第二,是問他經過這次事變,繼續任職,情感上是否覺得有不方便之處。楊還沒有答話的時候,蔣就搶著說:

“在事變中各級人員對你大有不滿情緒的,這是一時轉變不過來的,你繼續任職,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往歐美參觀一個時期,回來再任職,出國費用可由公家負擔,啟行的時期也不必規定,可以從容準備……”

楊虎城抬頭望了望於學忠和李誌剛,解開軍服衣領,讓冷風吹進胸脯。他的話略帶譏諷:“我早就料到他會如此的。”

楊虎城被逼出洋,回國後被秘密關押在重慶息烽。楊十分苦悶煩躁。一天他去周圍的楊家山散步,看到一座墳墓,墳前石欄上刻著“楊氏佳城”四個字。楊大為驚愕:“怎麼這樣湊巧,這同我的姓名隻少一個字!”話剛說完,抬頭一看,兩旁華表上正刻著“龍蟠虎踞”。楊虎城觸景生情,連連慨歎:“我的姓名這裏早都有了,我今天住在這裏,將來也必死在這裏無疑!”

1949年8月間,蔣介石由台灣回到重慶時,軍統毛人鳳請示如何處理楊虎城,問是否要解送台灣。蔣介石絲毫不考慮地回複:“留了他做什麼?早就應該殺了!”但叮囑毛人鳳,要秘密進行,不能讓外人知道。蔣介石十分清楚:“我們過去那樣有勢力的時候,這些人都不肯投降,今天我們到處打敗仗,他們還會肯轉變嗎?隻有幹脆一起殺掉!”

就這樣,西安事變中的兩位千古英雄,一個長期被蔣幽禁,直至蔣自己離世;另一個被監禁數年後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