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強抑著感情,保持常態:“我來看看你。”她知道蔣一直不肯同張、楊談判,一談就要尋死尋活,宋美齡便理智地勸道:“你呀,以後不應該再隨便說尋死這類話,你的責任是在救國,為此更應珍惜生命。你好好合作,事情會馬上解決的。”
蔣介石臉上頓時輕鬆了許多,兩手叉在腦後,說他今天清晨偶翻《聖經》舊約篇,其中一篇有“耶和華今要作一件新事,即以女子護衛男子”雲雲,妻子果然到來,要不是受宗教信仰極深,絕不可能……
宋美齡隨即會見了張學良。張向宋透露,他當前的苦衷是蔣怒氣衝衝,閉口不願發一言,請宋從中做一些工作。宋美齡一口答應:“我願意麵晤任何人,凡是委員長不願見的人,我都可以代他見。”
宋美齡、宋子文馬上又向蔣介石轉達。蔣介石開始還是不情願,宋美齡急了:
“你現在不要過慮,最重要的是你要取得自由。”
蔣介石這才同意談判,願意改組政府,重新聯俄聯共,但又提出兩個條件:
“一是我本人不出麵,由你兄妹代表我談判;二是商定的條件,我以領袖的人格作保證,但我不做任何書麵簽字。”
宋美齡嘖嘴:“你不簽字,人家怎會答應?讓我同他們講講看。”
對方為了照顧蔣介石的麵子,同意了。23日上午,雙方在張公館張學良所住的西樓二層開始正式談判。蔣方由宋子文出席,西安方麵由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三人出席。談判一開始,先由周恩來提出中共和紅軍的六項主張,要蔣接受並保證實行。中共、紅軍讚助他統一中國,一致對日。
宋子文仔細聽完最後一個條件,說:“我個人同意,回頭轉達給委員長。”
下午,又就組織過渡政府、撤兵、釋放政治犯、放蔣等問題進行討論。宋美齡也到場,她的注意力還在蔣的問題上。她對周恩來說:“既然中共有誠意,應該在政府領導下共同努力。”
周恩來說得很明白:“隻要蔣委員長同意抗日,我們當然可以擁護他為全國領袖。在這一點上,我完全同意張將軍的說法,中國除蔣先生外,沒有第二個合適的人做領袖。”
宋美齡聽到這點,特別欣慰,和宋子文交換了個眼色,如釋重負地將後背靠在椅背上,微笑著點頭。
第二天上午,談判繼續進行。宋美齡情緒頗高,明確表示讚成停止內戰:“我等皆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都應該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擅用武力。”
宋子文也願出麵重組政府:“委員長也同意三個月後改組國民黨,不再剿共。一切政治犯將分批釋放,具體辦法由我與美齡再商。抗戰將全麵發動,共產黨也可公開。”
“蔣先生不簽字,由你們代達,是可以同意的。但委員長回去後,要發表通電自責,以示誠意。行政院既擬改組,蔣先生應辭去院長一職。”
宋子文:“一定轉告。南京親日派勢力還是比較大的,我也籲請中共,請你們做我反親日派的後盾。你們也派出專人駐滬,好與我秘密接洽。”
“沒有問題。”周恩來答應。秘書進來在他耳邊小聲報告,說葉劍英、博古、李克農三位談判“高手”已到,並把一份電報遞上。電文並不長,但周恩來看了好一會兒才一聲不響地遞還秘書。這個細節被與會的楊虎城看見了。他在會上發言不多,不像少帥那般瀟灑,心中卻很有路數。與周恩來幾次交往,十分欽佩他的辦事效率,回到公館,一摘軍帽,向部下長歎一聲:“張副司令年輕有為,我本已佩服,今日見周先生一舉一動,乃知其為‘聖人’也!”
24日晚,張學良去見蔣介石,說周恩來先生來了。蔣介石一驚,立即搖手:
“不見不見!”
張學良莞爾一笑:“還是見一見吧。你們是老交情,我們是近年新交。”
蔣介石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焦躁不安。還沒等他再次拒絕時,周恩來已在宋氏兄妹的陪同下,走進屋來。窘迫不安的蔣介石想從床上坐起來,可摔傷的腰不給勁,隻好半靠著,向周恩來伸出手。
周恩來上前握了握,臉色頗為驚訝:“蔣先生,我們十年不見麵了,你顯得比以前蒼老些。”
蔣介石搖頭:“能不老嗎?你看……你看這些事情。”他竟一時不知從何處說起。稍稍平靜之後,他又端起架子:“在我們鬥爭的整個過程中,我常常想起你,即使在內戰期間,我仍然回憶起你曾經為我工作得很好。我希望我們能再次一起工作。”
宋美齡對蔣介石的這番表白從心裏讚同,握著手絹拭著眼窩,不住點頭。
周恩來穩穩地坐著,隻是眼中的鋒芒一閃:“我們多次要求停止內戰,可你為何不停呢?”
蔣介石驚了一下,順口答道:“我等你們到西北來。”
“我們已到西北一年多了。”
蔣介石兩手交叉在胸前,幹咳了兩聲,又回到老話題:“恩來,你是我的老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周恩來不滿地瞥了一眼蔣介石,蔣介石頓時收回目光。周恩來說:“蔣先生,你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教,十年來因內戰犧牲了千百萬革命者,我這顆頭顱也是從你的刀下滾過來的。”他一說,屋裏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周恩來又從激流轉入平緩:“這些,現在都不去說它了。隻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是我們紅軍也可以聽從蔣先生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