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被扣之後,自忖生死難卜,想方設法打聽外麵的消息,想收買看守的副官,未成之後,便要求見省主席邵力子。邵力子也被扣押。張、楊也想借邵向蔣提出八項政治主張,同意邵去見蔣。
蔣介石關在新城大樓。邵力子走進蔣的臥室,看見骨瘦如柴的蔣介石臉色青紫,神情頹喪地蜷曲在床上。
“他們的事,你預先知道嗎?你現在是否自由?”蔣介石焦急地問。
“我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這幾年我從不過問他們軍隊裏的事,事前我也沒有看出什麼跡象。現在,我自己也在被監禁中。”邵力子回答,“不過,事已至此,委員長應以國家、人民為重。他們要求停止內戰,各黨派團結抗日,釋放愛國領袖、一切政治犯,遵守總理遺囑等主張,我看委員長似乎是可以考慮的。”
蔣介石呼地坐起來,兩眼怒逼邵力子:“你和他們一起這麼久,在平日交往言談中,就一點也看不出兩人的思想變化?你怎麼不把他們兩人的情況告訴我?你,漢卿,有負黨國,未起到我希望起的作用!”
邵力子忍著,等蔣介石發完火,又勸道:“張漢卿,楊虎城,無加害委員長之意,他們的政治主張,我看可以接受。”
蔣介石一扭身,腰痛得齜了一下牙,又火起來:“讓他們殺死我好了,殺死我好了!”
邵力子扶扶眼鏡,說了些安慰的話後要告退。
“等一等。你把這封信給我轉交。”說著,蔣介石挪到桌邊,給宋美齡寫了份“遺囑”。
蔣在新城大樓住了幾天,張、楊決定把蔣轉移到西安玄風橋高桂滋的房子去住,命令孫銘九、宋文梅執行。這天晚上,孫、宋去見蔣,要他搬家。蔣介石一見孫、宋表情嚴肅,腰插手槍,以為今晚要殺他了,立刻上下牙托相擊“咯咯”作響,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我死,就死在這裏,我……絕不搬家!”一邊說,一邊向後退,退到床邊坐下,又往床裏邊退,把被子拖過來壓在身上,閉上眼睛。後來由張、楊親自來勸,他才狐疑地搬到高宅。
蔣介石時常閉目養神,腦子卻一刻不停地轉。他見張學良總是一個人來見他,想到是否張、楊意見不合?於是要求見楊。楊虎城到來後,蔣介石問:“你事前知道不知道這件事?”
如果楊虎城說不知道,蔣介石就有空子可鑽。可楊虎城直言不諱:“知道。”
蔣介石的最後一絲希望落空了。他本來就對楊抱有很深的成見,到西安從不住在楊的防區之內,後來認為這次事變也是上了楊虎城“這個土匪”的當,沒鬥過他。他又閉上眼睛,任楊虎城說什麼都一言不發……蔣介石自忖生還的可能性小,又擺出一副“可殺不可辱”的架勢。
12月14日下午4時,西安上空出現一架飛機,盤旋幾周後投下一個擲信筒。
警戒部隊把它交給張學良。張打開一看,是英人端納寫給他的。信上說他(端納)受蔣夫人的委托乘飛機來西安希望與張一見。如同意,請在機場燃一堆煙火。張派人點了火,飛機徐徐降落下來。
端納是澳大利亞的英國人,屬於保守派人物,新聞記者出身,和英國的情報機關有聯係,在中國的活動前後達二三十年之久。“九一八事變”前,任張學良的顧問。張在熱河失陷後,下野出國,端納隨行。此後,端納又成為蔣介石的顧問,頗受宋美齡的信任。由於這層關係,宋美齡才讓端納飛往西安,以探明虛實。端納帶來了宋美齡的兩封信,一封是給張學良的,一封是給蔣介石的。致張的信中,她是希望張能顧全蔣介石個人和國家的兩重關係,不要亂來。給蔣介石的信,大意是說:
你的脾氣不好,你心中的話總是不肯很好地對部下說明,你也不能虛心傾聽部下的意見,這種情況,我很擔心。因此,你每次出外,我常陪同你一起。這次因航空協會在上海開會,我不能不去參加,沒有同你一直去西安,不料就在這次出了事情。
東北軍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們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應該把你心裏的話告訴他們,對他們的抗日情緒,應該很好地安慰。你不這樣做,所以激出這樣的事情。
我托端納先生冒險去看你,望你為國家為民族保重身體。可能和必要的時候,我願親去西安。
信的最後附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南京的情況戲中有戲。
蔣介石看到“如子文三日內不回京,則必來與君共生死”這幾句話,當著宋子文和端納的麵,嗚嗚地哭了起來。
宋子文到西安時,沒想到周恩來已來西安,心裏十分不安,對人說:“周恩來一來,事情就難辦了。”和他同來的郭增愷主張他去見周恩來,因為周是個關鍵人物。但宋子文顧慮會被南京的何應欽抓把柄,不敢單獨同周會麵,就由郭增愷去見周恩來。周恩來告訴他:這次事變,中共並未參與,對事變主張和平解決,希望宋子文認清大勢,權衡利害,勸說蔣介石改變政策,為國家做出貢獻。郭增愷向宋子文一說,宋子文大喜過望,第二天就飛回南京報告。
22日,宋美齡偕同宋子文、端納、蔣鼎文、戴笠等來到西安。在飛機即將著陸時,她從手提包裏抽出一支左輪手槍,交給端納,請求他在軍隊企圖抓她時,就把她打死。走下飛機,她冷淡而有禮貌地向少帥問候。然後她轉向迎接的官員,不許他們檢查她的行李,她說她不能容忍把她的衣服弄皺;並提出要帶茶葉,要求在見蔣之前先梳洗一番。
蔣介石一見宋美齡走進來,大驚失色,如在夢境,他喃喃道:“我不是囑咐你,叫你萬萬不可來西安,你怎麼敢冒這個風險而入虎穴呢?”說完,惆然搖頭,淚潸潸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