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蔣介石舉棋不定(4)(2 / 3)

當天下午,蔣介石與陶德曼第二次會談,蔣介石首先講明上述兩點,而後說:

“在敵對行動繼續進行的時候,是不可能進行任何談判的。假如貴國總理向中國和日本提議停止敵對行動,中國願意接受。在談判完成以前,一切不要公布。雖然貴大使提出來的各點可以作為談判的基礎,但不能被認為是像最後通牒一般而不可改變。”

陶德曼又將此意轉達日本廣田外相。

然而,日軍在這一個月中,已登陸杭州灣,攻占南京即在眼前,故而借軍事優勢的氣焰而加重了談判條件,另外追加了四個條件:中國放棄容共、抗日、反“滿”政策;設立“非武裝區域”;日、“滿”、中締結經濟協定;中國給日本賠償等。

上述條件經由陶德曼於12月26日轉達孔祥熙。

孔祥熙兩個手直發抖:“這個條件無所不包。日本也許要十個特殊政權和十個非軍事區,沒有人能夠接受這樣的條件!日本應該想到將來——會自取滅亡的!”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的若幹人員,民族失敗主義及和平妥協傾向加重。一天,汪精衛在重慶上清寺官邸請客,與會者都是中樞的重要人士。酒至半酣,當大家談到當前的局勢時,突然,座中被人視為政壇上泰鬥的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趨向汪的座前跪下,以無限悲感激動的表情對汪說:“救救中國吧!懸崖勒馬救中國的也隻有你了!”汪精衛好不得意,卻也離座對跪,彼此握手欷。在座的也有的淚下沾襟。

當時,汪的幼女季筠看到這種場麵,還以為他們是酒後餘興呢!

1938年的元旦之夜,外交部長王寵惠收到的“賀年禮物”就是陶德曼轉交的“追加四條”。如此苛刻的條件連蔣介石也望而卻步。他也弄明白了日本那一套:先用籠統含糊的條件使對方接受;接下來就是補充說明,任意提出要求,層層追加,直至對方束手就擒。

1月2日,王寵惠電告仍駐東京的許世英大使,稱:我方初以日本條件空泛廣寬,無從考慮,昨日陶大使又轉達駐日德大使與日方各要人曆次談話印象。政府對此方案正在研究,在未決定辦法之前,“執事可常與駐東京德大使聯絡談話,聽取其所述,勿表示具體意見,同時日方如有要人求見,勿予拒絕,而以同樣態度應付”……

12日,陶德曼再晤王寵惠,詢問對於日本條件的答複。王寵惠答:“如果日本政府將詳細辦法正式通知我方,則可以考慮答複。”

陶德曼表示:“恐怕日本方麵不會將細節明白表述。”

13日又談了兩次。在第一次會談中,陶德曼提到,倘在15日之前仍無回答,日本政府則須保留自由行動。

在下午的第二次會談時,王寵惠麵對日本咄咄逼人之勢,宣讀了一份中國政府的文件:……經過適當考慮之後,我們覺得改變的條件太廣泛了。因此,中國政府希望知道這些新提出的條件的性質和內容,以便仔細研究,再作確切的決定。

陶德曼閃動著狡黠的目光,不懷好意地反問道:“這個通知就是答複嗎?”

“我方所要知道的是四項條件的內容。”王寵惠說。

陶又問:“如果日方認為這是一種躲避的答複,將如之何?”

“如果我們有意躲避,又何必再詢問其內容與性質!”

王寵惠的答複文件,由陶德曼轉,經駐日大使送達日本政府。日政府認為這就是“拒絕答複”。乃於1938年1月15日決定“陶德曼工作”結束。

陶德曼的調停宣告失敗。

汪精衛最終投敵

在南京失陷、武漢告急之際,又黑又瘦的蔣介石變得更加恐慌與動搖了。他的臉部肌肉神經質地痙攣,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他要置對方於死地。其實,他既不知日軍的攻勢到何處為止,又無法扭轉戰局。所以他一麵向美、蘇、英、法及國聯求援,要求調停中日戰事,一麵則與日本暗通往來,謀求和緩日軍攻勢。南京淪陷,日本政府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後,蔣介石派出的秘使——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高宗武及日本科科長董道寧,秘密潛往已落敵手的上海,以打開一條直接與日方謀和之路。

1938年1月初,董道寧在上海會見了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了解到日本已決定召回大使、中斷外交關係的內情後,即設法與南鐵株式會社駐南京辦事處主任西義顯拉上關係。西義顯是日本陸軍大將西義一的親戚,與日本陸軍頭麵人物有來往。

董道寧向西義顯表示來意:探明日本的和平條件;謀求和談。董還特意向西義顯表白蔣介石、汪精衛等與日本謀和的誠意,探詢日本政府在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後是否關閉了和談之門?西義顯對蔣介石派人前來謀和甚感滿意,認為這是動搖蔣介石的抗戰意誌、迅速降服對方的好機會。他立即表示願意為董道寧溝通有關方麵的聯係,並且趕回東京向日本軍部作了彙報。在日軍部的安排下,董道寧於2月中旬抵達日本,與日本參謀本部次長多田駿、第二部部長本間雅晴、第八課課長影佐禎昭、中國班班長今井武夫進行了會談。會談中,日方表示希望蔣介石能下決心毅然停止抗日戰爭,日本將充分考慮與蔣介石和談的條件。影佐禎昭還托董道寧將兩封親筆信代交其故交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和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信中希望日中雙方開誠相見,摒棄“前嫌”、共建“和平”。在董道寧留日期間,高宗武在上海與日本聯合通訊社的鬆本重治,以留日同學的關係接上頭,鬆本與近衛首相有往來,約好就雙方謀和問題互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