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蔣介石舉棋不定(2)(3 / 3)

萬一戰鬥正式開始,目前軍司令官重病在臥,參謀長又不在司令部坐鎮,不但責任重大,還擔心困在北平,故急忙返回天津去。臨走前,年輕氣盛的今井武夫逞能,向橋本請戰,設法讓中方簽字。橋本沒抱多少希望,答應讓他試一試。

今井采取了“迂回戰術”。他先請宋哲元的親戚、冀察政務委員賈德耀代為斡旋。但後來得知他無能為力,於是又要求會見冀察政務委員齊燮元。

上午11時半,由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陪同,單獨到張允榮住宅,會見了齊、張還有孫潤宇三人。今井心急馬慌,反複述說日軍的要求。齊燮元輕蔑一笑:“中國軍隊撤出盧溝橋讓日軍去占領,冀察政權豈非喪失了立場?”

今井就提議:“萬一中國方麵答應日軍的要求,日軍情願主動在簽字的同時,從盧溝橋周圍撤退。”

齊燮元表示同意,並用現成的信紙,寫了幾條試行方案。今井武夫拿到這張紙,如獲至寶,匆匆趕回特務機關處,可是橋本已動身去天津了。今井一口氣追到南苑機場,這時,飛機的螺旋槳已開始轉動,眼看就要起飛了。他叫住躬身往機艙裏鑽的橋本,站在那裏向橋本報告交涉經過,並把齊燮元寫的草案拿給橋本看。橋本大為滿意,對接下來的正式簽字程序作了指示,然後又鑽進飛機。

下午6時,日方代表到張允榮住宅與中國代表見麵,對上次雙方協議草案進行文字修改。晚上8時,雙方代表鬆井太久郎和張自忠兩人完成了簽字手續。協議如下:一、第二十九軍代表向日方表示遺憾,並處分責任者,將來負責防止再發生類似事件;二、和豐台日本駐軍過於接近的宛平縣城及龍王廟,不駐中國軍隊,改由保安隊維持其治安;三、徹底取締抗日團體。

由山東返回天津的宋哲元,根據蔣介石“由地方當局與日軍代表折衝、期事件之早日解決”的指示,也同意了這個協議;為使事變不致擴大,不惜做出了重大讓步。

中國政府由接替張群任外交部長的王寵惠,以備忘錄方式通知駐南京的日本大使館:“任何諒解或協定,未經中央核準者無效。”此時,由於宋哲元還沒有摸清楚東京方麵已在擴大事變的動向,才同意訂立了協定。

宋哲元和張自忠都被日本人愚弄了。

在北平的部分日本軍人也蒙在鼓裏。

就在簽字的時候,日軍天津司令部給今井武夫打來緊急電話:“今天東京的內閣會議下定重大決心,決定調動國內的三個師團和關東軍及朝鮮軍的有力部隊。多年懸案的中國問題,如今才是解決的絕好機會!所以,沒有必要進行當地談判,如已達成協定,也予以撕毀!”

情報參謀衝著話筒喊得聲音打顫。

日本軍人喊出“軍刀既撥出,焉能不見血”。

“七七事變”這一天也許偶然,但日本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卻是必然,而且選定的日子就在這幾天。

日本近衛內閣加劇了侵略戰爭。

1936年“二二六兵變”後,日本建立了廣田內閣與林內閣兩屆軍閥政府,由於遭到人民的反對,以及同政黨的對立,林內閣在大選中失敗。到了1937年5月底,元老和重臣之間對於國內分裂和互相爭鬥感到擔憂,為了緩和這種對立,迫使林內閣下台,他們抬出了統治階層的一張王牌,讓近衛出馬組閣。

近衛是平安時代曆任輔佐天皇大臣之職的五世家之首。從近衛文!的祖先藤原鐮足算起,已是四十六代了。作為日本最高的名門望族的近衛家,與皇室的密切關係已達一千數百年。近衛同宮中和財界上層有著密切聯係,同軍部和右翼人物也有接觸。這樣,近衛就肩負著以天皇為軸心,把軍部、官僚和政黨結合起來的使命出台了。

於是被日本輿論界譽為“青年宰相”的46歲的近衛正式登場。

他於6月4日組閣,閣員在形式上包含了軍部、官僚、政黨和貴族四大政治勢力;看似較前內閣有較大基礎,實質上則為軍部所要求的所謂革新派的大集合。它的宗旨是:緩和國內摩擦和對立,而達到“舉國一致”的對外擴張。近衛是個大亞細亞主義者,他主張“國際主義”,提出打破國際現狀和獲取資源兩大口號。因此,他在組閣時,排除了主張與中國緩和緊張形勢的前外相佐藤尚武,重新起用廣田弘毅,以副首相的身份擔任外相。這就意味著,“大亞細亞主義”與“廣田三原則”

成了日本戰車的雙輪,已經順著邪惡的高坡,不可阻擋地衝下來!

近衛內閣迫不及待地縱起戰火,並看準了1937年夏天是個好時機。這時,蘇聯正忙於肅軍,黑龍江乾岔子島事件蘇聯方麵的軟化,則充分證明了蘇聯的消極態度,在這時進攻華北,北方是安全的;在英法方麵,因為西班牙海麵監察製度的迄今未獲協調,德意和英法兩集團間的對立未見減輕,英國當時自然無意亦無暇在遠東進行積極的籌劃;而美國也還未改變埋頭於國內複興,對外取消極的態度。同時,對中國也是一個好時機:一麵趁中國的統一立足未穩,威脅中國的中央政府,促使中日間的各種懸案的解決,實現“廣田三原則”。一麵趁冀察當局“中央化”尚不鞏固,對之施加重壓,使之接受政治、經濟上的要求,造成華北的特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