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華蘇維埃對日宣戰(1)(1 / 3)

從共產國際回來的王稼祥,轉述了斯大林的話:四川將是中國最理想的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搖了搖頭。王稼祥——蘇區的第一任“外交部長”接待的第一位“外賓”是李德,這位總悶坐在“獨立房子”

裏的主人,隻會在地圖上指指點點。八一宣言震撼了八百裏秦川。

“毛主席”的稱呼由此叫開

1931年的3月,日寇鐵蹄下的北國冰層尚未開凍,南方的土地已經有點春意了。幾度春風,數番微雨,一洗冬日的沉重。

在由上海開往汕頭的輪船上,一個五人小組引起了人們特別是國民黨警特的注意。從裝束上看,他們是三個中國傳教士,兩個外國牧師。他們一上船,兩個國民黨便衣特務就逼近過來。其中一個一掀禮帽,伸出手:“看看證件。”

因為沒有發現疑點,兩個特務頗為掃興。在交還驗過的“護照”後,又把目光轉向中國本土“上帝使者”的皮箱:“打開看看!”

中國傳教士照辦,掀開箱蓋,請特務過目。箱子裏除了幾件換洗的衣物,就是一堆《聖經》之類的中外文教義,特務又是掃興,用腳關上箱蓋,到一邊去打瞌睡去了。船快到碼頭時,特務又掀開蓋到眼上的禮帽,走近過來。

那個胖乎乎的留著小胡子的傳教士,很有些派頭地迎住兩個特務,仰臉說道:

“這兒太憋悶,開船時間還早,我們先在碼頭上遛遛,我看你們沒什麼事,在這幫我們看一會行李,回來給你們賞錢!”

另一個戴副眼鏡、瘦書生模樣的傳教士也過來拍拍特務的肩膀:“麻煩你們了,我們一定快去快回,誤不了開船。”還指了指外國牧師和胖傳教士,“他們出手大方呢!你們好好守在這裏,回來定有重賞!”

特務們看了看兩個挺新的皮箱和其他行李,愉快地點點頭,看著五個人隨著人流下船去。直到開船,那五個人再也沒見蹤影。

這五個人是不久前從蘇聯回國的中共黨員王稼祥、任弼時和顧作霖,另兩個外國人是共產國際駐華人員,他們都帶著共產國際提供的假護照。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以後,組織上派他們奔赴中央革命根據地,了解和加強那裏的領導。他們知道目標太多難以擺脫,下船後,決定留下兩個外國“牧師”,三個中共黨員重新喬裝改扮,換了下一班船票,到廣州後再潛入蘇區。

4月17日,任弼時、王稼祥和顧作霖三人,作為中央代表參加了在青塘召開的蘇區中央會議。王稼祥在這裏第一次見到了久聞大名的毛澤東與朱德。毛澤東那濃重的湖南鄉音和不俗的談吐,給王稼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會後,他找毛澤東交談。

一經落座,毛澤東便首先發問,從王稼祥的個人經曆問到莫斯科;又從馬列的某個觀點問到斯大林的看法;最後又問起王明的情況。

據王稼祥介紹,1928年6、7月間,中共第六屆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時,在共產國際東方部長米夫的極力推薦下,王明等人被選派到大會擔任翻譯,實際上參加了六大。天生的大舌頭的王明,中國話說不清楚,俄語倒還流利。在米夫的安排下,王明又陪同瞿秋白等中共主要領導人麵見斯大林,並由他當翻譯,成了斯大林“金口玉言”的一個代言人,自此,連一直自視清高的張國燾也不得不讓他三分。

再以後,王明開始“指導”中國革命了。

王稼祥還轉述了國際共運領袖對中國革命的看法,比如斯大林說過的,四川將是中國最理想的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搖了搖頭,又上下拍打著口袋,在找什麼東西。

王稼祥也拍打著自己的口袋,摸出一包從上海帶來的“三炮台”香煙:“唉,可惜隻剩最後兩支了!”

“正好,二人分而食之吧。”他退還王稼祥一支,兩人對上火,盯著煙頭,有滋有味地吸著。毛澤東說:“你是留過學吃過洋麵包的學問家,對外麵的情況熟悉,等我們的蘇維埃政權成立了,你可以擔當外交方麵的任務,目前可以協助我,做些政治保衛方麵的工作。”

“我剛從白區來,很多情況不了解,對打仗更是外行,還得專門向你請教。”

毛澤東起身從文件箱中取出厚厚一疊材料,一一點交給王稼祥:“這些文件你抽暇一閱,可以從中了解我們的工作和許多情況,有的是敝人執筆,也請不吝指教。”

毛澤東吹著手上的灰塵,打量著已經換上紅軍服裝的王稼祥。王稼祥雖然在軍裝外紮了一條軍用皮帶,打了綁腿,腰裏別了一支小巧的勃朗寧手槍,還是難脫一副知識分子的模樣。可能是那副眼鏡的關係。

盡管當時毛澤東並不知道蔣介石在第二次下野後去日本訪問,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有過“共同反共”的秘密談話,但是從蔣介石複職後對蘇區一浪高過一浪的“圍剿”,已經看到了嚴酷事實,那就是蔣介石要全力消滅蘇區。所以蘇區也把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首腦、國民黨最高統帥,視為第一號敵人。毛澤東也認為,為了打垮日本,必須首先打垮蔣介石。

正當蔣介石依靠英美帝國主義援助,沉醉於“圍剿”紅軍的內戰之時,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直至“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亡高於一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廣大人民首先站起來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