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最危險的時候(7)(1 / 3)

他一啟程,即派手下的殷同去大連,與偽軍頭目李際春接頭,又去長春與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接洽,就停戰預備工作交接意見。岡村寧次已被委任為此事的全權代表,協定全文早已擬好,他的任務隻是迫使對方同意。當中方人員探詢日方意圖時,日方早已布下陷坑:他們故意透露關東軍要求的條件非常苛刻,以便到談判時,拿出真正的條件,讓中國方麵出乎意料,好像占了便宜……親日派的黃郛樂得其所。

然而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從來就不乏勇敢的愛國者。5月14日,仰首挺胸的黃郛帶領他那一撥人,乘上專車,朝北平方向走馬上任。不料車到天津近郊時,一個愛國青年衝過路邊的警衛,向著黃郛伸頭的車廂就丟過去一顆炸彈,黃郛差點喪命。

5月20日,又發生了一個中國青年刀刺日本公使館衛兵的事件。這對日軍來說,卻是求之不得。他們打出“出兵防衛”的招牌,調派炮、步兵等600人開進北平城內。22日,日軍又占領通州,逼近順義、香河,北平處於內外受敵的態勢。受驚的黃郛眼望走近的談判桌,無異是戰敗後去訂城下之盟,步履再也不輕鬆。

黃郛去丁香胡同與日本海軍武官會晤後,已是拂曉4時半。他似乎不覺疲勞,又趕到中南海居仁堂,向何應欽說明與日本海軍武官藤原交涉的大致內容,其主要之點是要中國軍隊撤離山海關以南達二百公裏的地區,實在是相當屈辱,但黃郛忍下了。他催促何應欽快做決定:“如果能夠同意,我便馬上電話通知日方中止攻擊。”

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握著煙鬥,一口接一口地噴著煙霧,最後用煙鬥柄指了指外麵:“叫他們來研究一下吧。”

“他們”即張群、熊斌一夥。這些人一到,也像何應欽一樣要麼噴著煙,要麼長籲短歎。黃郛又把日本人的意思說了一遍,說日本方麵要求24小時內答複,否則關東軍即向北平進攻。

張群同意黃郛的意見,但他不開口。

沉默良久,主張抗日最激烈的軍政部廳長王倫說話了,他的嗓門很高:“我看還是守北平,立刻調炮兵到天安門、中華門,向東交民巷轟擊,先肅清城內的日本駐軍,不管他日本人也好,美國人也好,英國人也好,一概把他們轟走,橫直也不過丟了一個北平;也讓英美旁觀者吃一點虧,然後讓他們對日本人去罵去,誰叫他們同日本人住在一起!”他越說越激動,可是就這一麵響鑼,無人喝彩。

何應欽還是拿不定主意,仍然想撤退。內政部長黃紹說:“調兵增援肯定不可能,前方部隊正在潰退,未必就能調來北平,從容布防,而我得到的消息已經有人從事偽組織,運動某些部隊參加。如果我們軍分會一撤退,偽組織就立刻出現。

如果關東軍撤回關外,並不占領天津,而平津就成為一個特殊化的第二“滿洲國”。

這樣河北就非我國所有了,損失豈不是更大?因此我主張一麵布北平的城防,一麵派軍使去商量停戰,萬一停戰不可能,就把北平交由徐軍長(徐庭瑤)作背城一戰。我們那時仍有從容退出的時間,現在又何必這樣急呢?”

大家都以為是。但何應欽仍為沒有得到蔣介石的指示而憂慮,他也覺得事情重大。那時北平與廬山牯嶺沒有長途電話,打電報去請示又來不及。黃紹鼓動何應欽:“委員長要我們主持這方麵的事,我們要為他負一些責任。古人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況且現在是君命來不及的時候呀,我們應該把責任負起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