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最危險的時候(7)(3 / 3)

派什麼人當軍使呢?這是一個忍辱負重的差使,既要有相當的官階,又要有相當的儀表,最主要的還要會講日本話。於是選派軍分會作戰處長徐燕謀去充當這個角色。他是日本陸大畢業,精通日語,相貌魁偉的少將,正符合上述要求。但當初他死活不肯去,恐怕到日本人那裏受淩辱,以後還可能受國人的責難。經何應欽、黃紹等多方勸勉,才答應下來。

25日,徐燕謀、李擇一和日軍駐北平武官永津佐比重、藤原喜代間四人同往密雲,會晤日軍第八師團長西義一,正式表示停戰之意。

在這一天,遠在廬山的蔣介石也不免提心吊膽,打電報給黃郛,表露自己的擔心:弟始終不信倭寇有休戰誠意,尤在威脅吾人使之自動撤退,俾其唾手而得北平也。至於協定一節,總須避免文字方式,以免將來引以為例,其端由吾人而開也。

否則,萬不得已,最多亦不可超過去年淞滬之協定,絕不能涉及偽國(滿洲國)事實之承認,以及東四省之割讓與界限問題……以後,周折必多,應付甚難,故於談判時期,城防設備尤應加緊……弟以為不有一北平死戰,決不能滿倭奴之欲,亦不得國人之諒解也。

徐燕謀去密雲交涉去了,路程不過五十多裏,個把鍾頭就到了。留在中南海居仁堂的人們,個個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坐立不安,等候著徐燕謀的回音。

大約12點鍾的時候,徐燕謀回來了,報告了與日軍交涉的經過,簽訂了請求停戰的所謂“覺書”(即備忘錄),五日內日方將派代表與軍分會討論停戰條款,正式談判地點須在日軍占領地區等。這個結果的下一步文章就更多了,首先是派誰當正式談判代表,他的地位要比徐燕謀高一些,又要懂日本話。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在參謀部廳長熊斌身上,另加上一個軍分會總參議的名義。熊斌也是日本陸大的畢業生,過去同日本人打過一些交道。但他也不願充當這個角色。黃紹等人就左一句右一句地勸說他,要做《馬關條約》的李鴻章啦;何應欽並許下了交換條件,將其少將軍銜升為中將,他這才答應。其次是派人到廬山將詳情報告蔣介石。推來推去,又推到黃紹頭上。於是黃紹於25日下午4時乘專車回南京轉廬山。

黃紹坐上專車,過了濟南以後,一站也不停,其他的車都讓路,以那時最快的速度,22個小時從北平趕到浦口。27日上午9時乘軍用飛機飛到南昌,在行營參謀長賀國光家裏吃了一頓午飯,隨即乘汽車於下午3時到了牯嶺。事先蔣介石已經把汪精衛、孫科等南京要人召到廬山來,在廬山飯店等候黃紹的到來。黃紹把以前長城各方麵的戰況和前天晚上軍分會所作的決定作了詳細報告,最後代何應欽請示處分。蔣介石和其他幾個人互相看看,和顏悅色,沒說一句責備的話。蔣介石兩隻胳膊搭在藤椅把上,舉起又放下,口中念念有詞:“好,好,你們處理得對。

以後的問題我另有電報給敬之(何應欽的號)。季寬先生你很累了,你去休息休息吧。”

蔣介石特別欣賞自己的發明——一種“太極拳”的原則,侵犯者打過來,自衛者就閃至一側,於是乎侵犯者就會失去平衡而摔倒。

黃紹經過幾天的勞頓,聽蔣介石如此一說,心也寬了,索性在廬山住了下來。

而《塘沽協定》正在全國受到輿論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