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最危險的時候(2)(3 / 3)

他們到南京後,過了約一星期,高紀毅才見到王正廷,又見到鐵道部長孫科及蔣介石。高紀毅回來對鍾毓說:“孫科說話很不清楚,我一句也沒有聽出來他說的是什麼。見王部長和蔣總司令時,他隻是把奉天所擬的辦法報告了一遍,請中央決定是否可行。”

8月17日,王正廷召見高、鍾二人,首先對高紀毅說:“對於東北鐵路交涉問題,主要采取拖延政策,就按照張司令擬定辦法去做。可由交通委員會再組織一個委員會,以研究滿鐵所提出的問題為名,先表示我們對鐵路交涉問題已經同意,借以緩和日本方麵的情緒。既是研究會嘛,看情況能拖延多久就多久。這樣中央就可緩開時間,研究整個東三省的對日外交政策。”

高紀毅表示一切都按中央的指示辦理。

鍾毓有些憂慮:“自從張大元帥被炸死後,日本關東軍的少壯軍人和日本奉天在鄉軍人會的激進派,處處與我們與難,甚至故意尋釁。對於間島問題、土地商租問題以及鐵路交涉問題,均表示強硬態度。甚至叫嚷說,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圓滿解決,將不惜使用武力等等。這雖是一種恫嚇手段,但我們不能不預防萬一,做相應準備。”

王正廷顯出一種奇怪的自負:“關於日本對中國問題,現在它在國際上已處於孤立的地位,它也不能不采取慎重態度,不敢輕舉妄動。況且就中國與日本的全麵關係來說,東三省問題仍屬地方的問題,或不致影響兩國全麵的關係。希望回去報告張總司令,命令東三省有關當局嚴密注視日本方麵的行動,隨時電報中央,以便采取對策,以防萬一。”

他們於8月中旬回到奉天,向張作相複命時,張作相唉聲歎氣:“既然中央和總司令同意,就那麼辦吧!”

敦圖鐵路一直拖著。林大八瞧不起蔣介石的中央政府,也事出有由。在與蔣介石政府周旋的同時,日本也在悄悄與廣州政府接洽。但總領事重光葵與南京政府的王正廷、宋子文等頗有私交,故對廣州國民政府似無好感。他認為廣州國民政府是武漢政府的“延長”,表明他支持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7月底,陳友仁以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身份訪問日本。陳是英國出生的華僑,原籍廣東順德。自幼就在英國受教育,中文反而不流利,一急就是滿口的英文。他回國後曾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武漢政府成立時,任外交部長,在國民黨中有一定的影響力,與汪精衛關係接近,在反蔣鬥爭中,多站在汪一邊,故廣州南方政府成立時,又被選為外交部長。

他出發前,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須磨彌吉郎已得到消息,電請幣原外相:廣東政府陳友仁擬訪日本,可與會麵否?幣原答道:廣州國民政府是反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由汪精衛、孫科、陳友仁等為中心組成的。現在陳友仁以該政府外長身份訪日,在形式上頗不妥當,這是由於我們沒有承認所謂廣州國民政府的緣故。但在私人意見交換上是有意義的,期速來。

陳友仁抵東京後,住進帝國飯店,不與外界接觸,報界也不知其事。與幣原外相會議之際,日本方麵幾無任何報道,實際上是一次秘密會談。會談計有三次,每次約三四個小時,完全用英語對話,地點在外務省。人們隻是從戰後日本外務省的主要文書中才得知會談內容。

第一次會談是7月28日。

看見有人進屋,幣原站了起來,卻沒有離開桌子。陳友仁看了看對方,就開始用英語說話:“最近日益高漲的排斥日貨運動,有礙兩國友好的發展,應該設法予以合理解決。滿洲為日本合並雖難承認,但日本在該地所存在的現實問題不能否認。

廣州國民政府擬於10月10日召開國民會議,決定對日之根本方針。這次訪問貴大臣無任何交涉之意,隻希望征詢高見以作我國民會議方針之參考。”

“明白了。”幣原點點頭,把一疊文件遞給陳友仁,“我國的對華政策都在上麵。”

陳友仁接過來翻了翻,大體還是“共存共榮”等老話,對滿洲問題仍十分堅決:“目前我國在滿洲享有的權益,這是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切也切不斷的緊密關係。日本政府對中國不管是如何的寬大,但絕難放棄在滿洲既得的權益。”

幣原轉了個話題:“閣下對共產黨有何所見?”

陳友仁回答:“中共今分國際及國內兩派。國際派完全為第三國際所控製。今江西邊區的紅軍去年隻有15000人,在蔣介石的圍攻下,今則增至8萬至10萬人。

這是由於蔣介石用各地軍閥的雜牌隊伍攻剿,結果,雜牌隊伍與紅軍合流起來,聲勢更為壯大。”

幣原顯然被勾起了興趣:“閣下有無壓製中共的計劃?”

“當然有。而且,相信會成功。”陳友仁吹走杯中的茶沫,變得泰然自若:“我們雖反對蔣介石,是反對他的獨裁專製。他的反共,是與我們一致的。”稍息,又補充道:“武漢政府時代,我們曾一度與中共合作,不久遂分裂,這是因為我們去莫斯科考察後,發現了與中共合作的困難。今日我們與蘇俄無任何關係。”

會談快結束時,陳友仁問幣原:“日本的二重外交,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