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不僅縮短了時空的距離,而且引發了社會的深刻變化,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已經相對穩定的生活觀念與方式已悄然改變。郵政作為基礎性、服務性、公用性產業,對促進首都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互聯網與電子商務迅速普及,快遞物流蓬勃興起,推動傳統郵政向現代郵政過渡。在新的環境中,隻有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才能繼續發展,煥發新的活力。對於郵政而言,“現代化”不僅是內容與形式的豐富,而是一次深層次、徹底的變革。
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是北京郵政發展的主題。
一、郵政改革帶來的變化
2003年,黨中央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對壟斷行業要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製。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其中“壟斷行業”包括鐵道、郵政和城市公用事業。2005年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郵政體製改革方案》,決定重新組建國家郵政局,作為郵政監管機構履行職責;同時,組建中國郵政集團,經營各類郵政業務。有人歸納為:“一分開(政企分開)、兩改革(改革郵政主業、改革郵政儲蓄)、四完善(完善普遍服務機製、特殊服務機製、安全保障機製、價格形成機製)”還有人將郵政體製改革的過程比喻為醫生給病人做手術。改革後,郵政業務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郵政業務,包括信函、彙款、包裹、報刊、集郵;第二類是速遞物流業務;第三類是郵政金融。
90年代後期,北京申奧進入倒計時,郵政著手搭建覆蓋全國範圍的中國郵政綜合計算機網,將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整合在同一電子商務平台,稱“三流融合”,而後又將實物投遞網、郵政儲彙計算機網(綠卡網)、郵政綜合計算機網“三網合一”,通過設立省級網、省(區、市)內網、郵區網,實現郵政資源的綜合利用與資源共享,使傳統郵政向現代郵政轉型。
對於廣大市民來說,郵政體製改革和現代化郵政網開通,使郵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是服務態度熱情了,服務時間延長了;二是業務種類豐富了。
除傳統郵政業務外,郵局陸續推出如代收水、電、煤氣費;代收電話費、代發廣告宣傳品、預訂集郵品、同城快遞等新業務;三是郵政服務更便利、快捷。以往人們隻能憑彙款單和身份證到指定郵局領取,郵政網建立後,實現了各郵局聯網通兌;訂閱報刊也可到市內所有郵局辦理。北京街頭的郵箱此外,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各部門、機構推出麵向公眾的服務,各類紙質文件,如賀卡、各類通知、交通罰款單、對賬單、長途電話或手機話費清單、錄取通知書、請柬等,通過郵局寄往千家萬戶,街道上的郵筒數量增加了,住宅樓普遍安裝了信報箱,人們在郵局辦理業務的排隊時間縮短了等等,人們對郵局服務的滿意度普遍升高。每年年底,各郵局開始銷售一種可以兌換獎品的明信片,並於次年正月十五左右公布兌獎號碼,通常人們都會買上幾張或十數張、數十張不等,分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使節日增添了許多樂趣。
東區郵局利用185郵政客服中心和互聯網,在東城區、朝陽區部分“電子社區”建立郵政服務試點,推廣網上郵政業務。此外,郵政在花家地東裏、中裏、南裏劃分“郵政社區”,推行郵政“一站式”
服務。在社區內實行“片郵”製,內容包括收發郵件、訂報刊,還承接洗衣、送水等便民業務。有的郵局將業務範圍擴展到訂購飛機票、賣手機充值卡、郵購月餅等。在郵政係統有一句響亮口號:“堅持普遍服務,以服務促發展,以服務創效益”。
2007年3月21日,北京市郵政公司掛牌,作為郵政經營主體從行政體製中“剝離”,實行“政企分開”。僅過了四個月,郵政公司在京城推出的紅色同城快件信筒,使得許多人感到眼前一亮,報紙和電視做了大量報道。有一位記者寫道:
“以紅色信筒震撼亮相,與其說俗稱“紅信筒”的同城快遞信筒這是京城快遞市場的一場革命,倒不如說這是北京郵政進入公司時代的改革序幕。”市郵政公司負責人解釋設立紅信筒初衷:“一是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戶使用。比如開筒時間,用戶可以在中午和晚上下班後投交,而在郵件送達時間的確立上,也是本著盡最大可能加快時限,確保城區在半天內送達,而且一定要趕在收件人下班之前收到快件。二是在北京這樣一個交通十分擁堵的特大型城市裏,快件信筒無疑是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減少交通出行、緩解路麵擁堵的一項重要措施。”市郵政公司還規定:紅信筒的信函,上午11:30之前交寄的,下午17時前必須送達;下午19:30前交寄的,次日上午11:30前必須送達,遠郊區(縣)在城關半徑5公裏以內的均在第二天送達。而且在開筒後和快件送達後,將兩次給寄件人發送手機短信。如果在規定的限時內未到達,郵政公司將退還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