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報刊發行體製改革,郵局已不再是報刊發行的唯一渠道,自主發行已成為各報刊“市場化運營”首選模式。與此同時,報刊社之間的博弈、競爭愈演愈烈。有人記載,在《新京報》上市售賣的當日,《京華時報》在市區內50多個城鐵站、地鐵站和100多個零售報亭、報攤開展名為“冬日送”大規模促銷活動,向每位買報紙的顧客派送一支圓珠筆,同時,報社向每位銷售該報的零售攤主贈送生日禮物等。許多北京市民都遇到過在地鐵站站台買報紙贈小禮品或軟飲料的“便宜事兒”。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報刊發行體製呈“多元化”局麵,郵局對於報刊發行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地位與“老大”角色不斷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與挑戰。
六、一個民營快遞公司的創業之路
1994年,35歲的湖北籍轉業軍人陳平與二哥陳東升各出了25萬元,共50萬元,注冊了一家快遞公司——北京雙臣快遞有限公司,其中“雙臣”是他們陳姓的諧音。同時,他們還有一個日本式名字——“宅急送”,與日本本土快遞企業“宅急便”僅一字之差。起初,他們將辦公地設在了國防大學一間不足10平方米宿舍中,除了7名員工和辦公家具外,最值錢的家當就是3輛用於快遞業務的車。開業的第一天,一單生意都沒有,這使得雄心勃勃的老板陳平多少有了些挫折感。
當年,已有13年軍齡的陳平從軍隊轉業回到地方,他心裏想:
“無論做什麼,一切從零開始。”不久後,他在剛從日本回來的二哥陳東升資助下來到東京留學。起初,他打算幾年後回國創立一家廣告影視公司,然而有一個小小的經曆,使他找到了新的目標。他到日本的第三個月,接待了一位來自國內的朋友,因為走得太急,這位朋友將準備帶到大阪去的禮物忘在了他的住處。情急之下,他通過遍布全日本的快遞“宅急便”,將朋友遺忘的禮物送到大阪。兩天後,他的朋友收到了禮物並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1992年,陳平的學業結束後,做起了香港一洲集團日本分公司的商務代理。這一年3月,日本的許多報紙上全文刊登鄧小平南方談話,一直密切關注國內情況的陳平感到很振奮,他覺得自己回國創業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他下決心回國後辦一家快遞公司,於是,他每到周六、周日在街上看到塗有“宅急便”標誌的車輛,就小跑著跟一段。隻要看見“宅急便”的門店,就推門進去看一看,注意觀察店麵的裝修、布置以及工作單、報價表的式樣,臨走時隨手拿一份簡介或宣傳單帶回家研究。
一年後他帶著打工掙下的30萬元人民幣的“資本”來到北京。
據說,他的身上還帶了一張滿是各種標記的北京地圖。這張地圖是半年前他托人從北京專門寄來的,因為他已經在設想回國後創辦快遞公司,需要在城市中撒點布網,下了班沒事就在地圖上作上標記。就這樣,陳平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
有人描述,“雙臣”開業後,連續三天沒有生意上門。初為老板的陳平把所有的人和車都轟到馬路上“掃街”,誰也沒想到,他們接的第一單“生意”,是在中關村附近一位過路的人將塗有“宅急送”
的運貨車誤以為載客小巴,上車後一直搭到亞運村,付了一元車費。
為了攬到活兒,他們甚至到了見什麼送什麼的地步,如送小孩、取衣物、修冰箱、換煤氣、送蛋糕、送烤鴨、送鮮花。幾個月過去了,快遞市場初步形成,開始有了一些生意,然而公司的周轉資金幾乎告罄。陳平曾對記者說,創業開始的幾年,“短糧的危急時刻圍繞在周圍”。為了找到貸款或投資,他曾想到過與銀行和風險投資公司聯係,爭取貸款或投資,但轉念一想,自己的公司規模太小。後來他又轉向親戚朋友求助,籌措到70萬元解決了第一年的資金缺口,暫渡難關。
第二年底,公司的規模開始增長,業務量不斷上升,資金卻告急了。正當陳平為籌措資金犯難的時候,有一個日本代表團到訪“宅急送”。陳平在日本有一些新聞界的關係,有記者問他最缺什麼,他回答說最缺資金。日本記者發了消息,刊登在日本國內的報紙上,很快就有許多日本的個體投資者與陳平聯係。最後,陳平的“宅急送”選擇了日本長野縣一城株式會社社長小林利夫為合作夥伴,日方注入資金180萬人民幣,獲得“宅急送”37.8%股份,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他曾回憶:“這像雪中送炭,使我們及時地抓住了我們的業務和當時北京市的發展的經濟銜接。……”在此後的兩年中,“宅急送”
不斷擴大規模,招聘員工,購置車輛。
1998年,陳平開始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派出自己的“精銳”
人馬到外省市建立“根據地”,形成分布廣泛的業務網絡。他采取了“自給自足,自我發展”辦法,充分放權。他隻出一塊“宅急送”牌子和少量啟動資金,因為他的心裏很清楚,這些“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