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一張大網,其作用與潛在的價值無可估量。
在兩年時間裏,“宅急送”
在各地共建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成都、西安、武漢等7個子公司,共198個業務網點。在經營方麵,“宅急送”在快遞行業中最早實行社會零散貨物24小時全國門到門、異地調貨、代收貨款和倉儲、分揀、包裝、派位於西城區一條胡同裏的宅急送營業點送“一條龍服務”,“宅急送”的聲名廣為人知。在業界,流傳著一句話:“南有順風,東有申通,北有宅急送”。
進入21世紀,“宅急送”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網絡規模僅次於中國郵政的快遞網絡。2003年,“雙臣”正式更名“宅急送”,全名為“北京宅急送快運有限公司”。在經營方麵,“宅急送”采用B2B(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對企業)遞送,為企業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宅急送”與美國百勝餐飲集團旗下的“肯德基”、“必勝客”聯手“洋快餐”外賣業務。
與公司業務量迅速增長的同時,經過一係列資本運作,“宅急送”急劇擴張,至2006年全年收入超過8億元。
據說陳平始終有一個理念,以個人為主的小件物流才是快遞業的未來。在他的主導下,2007年“宅急送”推行從普貨運輸向小件速遞轉型。於是,“宅急送”曾開展一輪急速擴張,成立了國內快遞、綜合物流、國際三個事業部。結果卻是由於戰線拉得太長,造成運營成本攀升、管理混亂,導致資金鏈斷裂,公司受到重創,創始人陳平黯然離開。經過一番重組與業務重點調整,“宅急送”被許多媒體稱為“起死回生”、“活力重現”。
現在,“宅急送”年營業額超過13億元,擁有員工18000多人,車輛2000餘台,在全國擁有33個分公司,985個直營辦公網點,1132個合作網點,共計2150個網絡機構,形成了“宅急送全國快運網絡”,業務範圍覆蓋全國2000多家大、中、小城市。在公司內部有一條經營訓誡:“安全、準確、親切、視服務為生命”。
七、“萬國郵聯大會”與“世界郵政日”
第22屆萬國郵聯大會於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在北京舉行,這是萬國郵聯成立125年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大會,也是中國郵政發展曆史上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盛事。4個月前,北京市向國際奧委會正式遞交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申請書,這是繼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奧失利以後,又一次向舉辦奧運會的目標進發。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大力營造熱烈、高漲的申奧氣氛,包括整頓市容市貌、緩解交通擁堵情況、改善空氣質量等,萬國郵聯大會在北京舉辦,對於提高中國國家形象,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政治、經濟成就和國家實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親自擔任組委會主席,他在本次大會“倒計時1周年”動員大會上指出:“籌備這樣高規格、大規模、長曆時而且還有許多特殊要求的國際活動,應當把它當做國家大事來對待。”
有些專家認為,這次舉辦被譽為“國際郵界奧運會”的“萬國郵聯大會”,可以被看做中國國家實力與承辦大型國際活動能力的體現。
萬國郵聯,全稱“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PostalUnion,縮寫UPU),成立於1847年,前身是“郵政總聯盟”,是聯合國商定國際郵政事務的專門機構和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瑞士首都伯爾尼。
早在大清郵政開辦之初,中國政府於1897年8月2日派駐美公使伍廷芳出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第5屆萬國郵聯大會,表明中國準備入會,同時準備與各會員國通郵的意願。1906年6月30日,清政府駐意大利公使黃浩和執掌中國海關和郵政大權的英國人赫德之子赫承天一道出席在羅馬召開的第6屆萬國郵聯大會,表示中國正在努力發展國家郵政業務,未加入萬國郵聯創造條件。1914年3月1日,中國正式加入萬國郵聯。
新中國成立後,台灣當局一直占據中國在萬國郵聯的席位,在長達二十多年時間裏,中國與萬國郵聯的往來中斷,直到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後,萬國郵聯於1972年4月13日通過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為萬國郵聯的合法代表。
1994年中國正式申辦第22屆萬國郵聯大會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政府予以高度重視,組成由國務院20多個相關部、委、辦、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參加的組委會,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擔任組委會名譽主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擔任組委會主席。萬國郵聯大會被譽為“國際郵界的奧運會”,被各主辦國視為樹立政治、經濟、文化形象的機遇。參加本次盛會的來賓,包括來自世界183個國家和33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共2000多人,其中有科特迪瓦共和國總理、各國的59名部長和60名副部長、34名駐中國的大使、301個國家郵政(電)總局和大型企業的主要負責人、26個尚未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派出的政府高級代表團。大會的規模和規格,以及參加國家和人數均超過曆屆萬國郵聯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