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部門陸續開發的禮儀電報業務種類,包括慶賀電報、吊唁電報、請柬電報、慰問電報、鮮花電報等。發電人可根據用途選擇電報種類及增值服務。在郵電部門的宣傳材料上這樣寫道: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與禮儀之邦,有著濃重的傳統禮儀色彩和韻味,講究禮尚往來,互致問候、表示祝願,吉祥同慶。在當今文明社會禮儀性交往的內涵不斷擴展,禮儀電報的推出更有其積極的意義。
通常,慶賀電報的電文印在帶有熱烈、喜慶圖案的賀卡上,一般為紅色或玫瑰色、粉色。吊唁電報使用素雅、莊重圖案與顏色的吊唁卡,表達人們對於逝去的親人、朋友所懷哀思。鮮花禮儀電報根據用戶的意願分為“普通”和“定時投送”兩種,與電文同時送達的是一束或若幹束鮮花。後來,郵電部門又根據人們的需要,陸續推出“龍鳳呈祥”(結婚卡)、“壽星壽桃”(祝壽卡)、“獅子滾球”(節日卡)、“生日蠟燭”(生日卡)、“繁花似錦”(通用卡)。此外,為適應一些機關、企業等單位舉辦活動的特殊需要,郵電部門還曾設計如“鮮花”、“禮儀酒杯”、“全金色”等“豪華型”請柬卡,體現出活動主辦方對被邀請人的盛情,同時也含有彰顯主辦方身份尊榮的意味。
以下是一份某地郵電局推出鮮花禮儀電報業務的收費標準:
(1)鮮花禮儀電報費用由電報費、特別處理費和鮮花費三部分組成。
(2)電報費與禮儀電報費相同,按頁計收,每一頁6元,以後每頁3元(名址部分不計費,電文每頁限50個字)。
(3)特別處理費每份收取2元。
(4)鮮花費按不同季節、不同花型分類收取。
3月21日至9月20日鮮花費為:
單枝(A)10元;小束(B)40元;普通(C)60元;豪華(D)90元;悼念(O)70元。
9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鮮花費為:
單枝(A)20元;小束(B)50元;普通(C)80元;豪華(D)120元;悼念(O)90元。
(5)定時投送的鮮花電報每份加收專送費10%。
然而,幾年後電報業務又開始下滑了,人們開始並習慣使用比收發電報更為直接、快捷、更具時效的通訊方式,如電話、手機、互聯網傳遞信息,傳統電報已明顯落伍,北京市各大郵局的電報發送量逐漸明顯下降,以至於到了“日薄西山”或“山窮水盡”地步。進入21世紀後,許多年輕人對於電報業務知之甚少,人們甚至不知道該到什麼地方去發電報,因此有人將電報列為正在消失的生活用品之列。有一篇報道描述:在昔日熙熙攘攘的北京電報大樓裏,“整個上午,隻看到了兩名在電報櫃台前查詢數字電碼的顧客,因為現在的出國簽證上還需要標注名字的數字電碼。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現在已經不再安排專人負責電報業務,因為一天也沒幾個來發電報的人,最多也就兩三個”。到2008年,北京每個月發出的電報不足10封。現在電報大樓已成為聯通公司營業廳了。
曾經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和寄托許多情感的電報,在一片惋惜、懷念、保留的聲音裏,如同一位懷有複雜心情的老者,一步一步孤單地走入人們的記憶深處。
五、“小紅帽”與“自主發行”
自20世紀50年代初實行“郵發合一”體製,郵局便成為了報紙發行的唯一渠道,報刊的發行量由郵局的征訂數來決定。80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解放思想”、“搞活經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1985年時,郵局方麵宣布統一調整報刊的發行費用,使得許多已經被國家“斷奶”,失去原有政府補貼來源的地方報刊決意脫離郵局發行係統,開始自主發行(也稱“自辦發行”),走上了一條市場化的道路。最早實行自主發行的報紙是河南的《洛陽日報》。當時有人歡呼:
“獨霸中國報刊發行數十年之久的‘郵發合一’體製被打破了”,然而,另外一些人卻對此感到不安,因為僅憑報紙自身的實力,做好“自主發行”並不容易。
《北京青年報》是共青團北京市委主辦的機關報,創刊於1949年3月,經曆過三次停刊和三次複刊,1981年第三次複刊的時候,報社被定為處級單位,最初的辦公地點在北京市委大院一間半地下室,上級下撥的26萬元開辦費,隻夠出一份4開4版的周報,郵局的訂數隻有2.9萬份,可謂“慘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