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郵市”的興起和迅速蔓延,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為緩解集郵者對票品的需求,北京市集郵協會與北京日報於1984年7月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籃球場舉辦“北京市首次群眾郵票交換日”活動,約有數百人參加。許多人對於“郵市”的存在和郵品買賣行為並不讚成,管理部門也視這種自發形成的市場為“非法”,醞釀采取行政手段進行“治理”。
據記載,1986年1月30日,郵電部、國家工商局、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集郵管理、取締非法倒賣郵票活動的通知》,在很短時間裏,東華門一帶的“郵市”被清除幹淨,而東單、六部口、三裏屯、三裏河、和平門、南禮士路、琉璃廠等地又不時有郵票交易活動出現,被人們稱為“馬路遊擊隊”。有人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現象反映著一個事實,在京城確實存在一個數量龐大的民間集郵群體,而京城僅有的幾家國營集郵門市部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郵市的存在已經是客觀事實,應該想辦法予以引導和規範,應該辟出一個合法、穩定、安全、便於管理的場地作為集郵品交換、交易的場所。1988年5月23日,京城中第一家合法開辦的集郵市場——月壇郵市在月壇公園開業,主辦者是北京市西城區集郵協會;這是京城第一家合法開辦的郵市。據知情者透露,郵市最初選址在南禮士路附近的一個小公園,因考慮到距長安街和兒童醫院較近,於是才選擇了月壇公園。人們進入郵市需要購買門票。到了90年代郵市掀起高潮,月壇公園成為了許多人們“致富”夢想開始的地方。有人回憶,這一時期北京公園最貴的門票是頤和園和故宮,價格是2元,而月壇公園的門票是20元,售票處前經常排起長隊。月壇郵市主要經營郵票、錢幣、磁卡三大類,開始時不過是一個挨著一個“地攤”,經營者不停向過往的人流兜售、叫賣;過了一段時間,“地攤”變身固定攤位,買賣越做越大。
市場的鼎盛時期曾擁有固定攤位1000多個,商戶600多位,每日的現金流量以成千萬、數億元計,有人形容“儼然像一座巨大的票證交易所”。
據資料記載,當年月壇郵市居北方集郵二級市場龍頭地位,號稱全國和亞洲地區最大的郵品集散地。有人舉例,2003年1月5日上市發行的“羊年”小型張,當日上午郵市一開門就成交了第一筆生意,成交價為48元,這一“開盤價”通過各種通訊工具在幾分鍾內傳遍全國各大集郵公司、郵市,郵商和投資者聞風而動,該款郵票的價格就此確定下來。有專家將月壇郵市與郵市一級市場之間的關係,形容為“就像一級市場的一麵鏡子”,如果“一級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月壇郵市也會跟著傷風感冒。”
繼月壇郵市開業之後,一批從20世紀70年代就涉足郵市的郵商落戶報國寺,使得報國寺郵品類經營占有了很大分量,報國寺也成為京城郵品交易的重要市場。1989年京城第一家專門經營郵票的民營店鋪“聚雅齋”開業,店主是號稱“年冊大全”的郵商胡小虹。在北京地壇公園、陶然亭公園、東單公園、北京市工人俱樂部、宣武區文化館、日壇、廊坊頭條、大柵欄、馬甸市場、大鍾寺市場、馬連道市場、西客站地下市場等地先後形成郵票市場,形成“全民皆郵”局麵,買賣郵票成為當時增值最快的投資品種。許多拍賣公司的加入使這股“炒郵熱”不斷升溫,當時幾家規模較大的郵票拍賣公司,如“中郵大地”、“嘉德”、“華辰”等,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郵票拍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