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國家在經濟領域實行進一步改革開放政策,長期處於計劃經濟保護下的郵政開始受到來自商業市場的競爭壓力。如何使郵政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運營機製,加強服務,同時改變觀念,接納新事物,應對新的競爭與挑戰,對於郵政的生存與發展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郵政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郵政走出計劃經濟模式
實際上,中國郵政的改革從90年代初起步。這一時期,郵政部門推出的兩項措施,被認為是改革進程開始的起點:一項是1990年7月31日宣布調整郵政資費標準,普通郵件資費從4分、8分上調為1角、2角,使40年不變的郵資標準出現變動。在此後的10年中,郵政資費於1996年、1999年又進行了兩次調整。另一項是郵政改名,從1992年起,郵票上印有的“中國人民郵政”字樣改為“中國郵政”,同時增加英文“CHINA”字樣。當時提出的理由是“為貫徹萬國郵聯規定,適應我國與世界各國日益擴大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中的規定等。有人對從郵政名稱中去掉“人民”解釋,因為郵局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不適應社會的變化與需要,應該逐步向“市場化”過渡,將“人民”二字去掉,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轉型的一種表現。有專家認為這兩項改變表明,郵政正在逐步走出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方向轉型。
隨著社會上對郵政體製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作為公共服務領域的郵政成為機構改革的最後幾個難點之一,“郵老大”、“郵老虎”的說法經常見諸報端,人們普遍感到去郵局辦事“臉難看,事難辦”。
隨著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WTO)步伐加快,郵政麵臨允許開放市場,允許包括外資企業和民營資本經營部分業務的新形勢。1998年底,郵政體製進行了第一次改革,郵政與電信分營,也有人稱“郵電分家”,人們熟悉的“郵電局”被換上了“中國郵政”標誌,已經存在半個世紀的“郵電合一”體製終結。據說,在郵電係統內部,電信的人最怕分到郵政,而郵政的人則想方設法“跳槽”。這是由於長期以來,郵政業務一直實行低資費政策,主要收入來自電信業務,即所謂“以電養郵”;“郵電分家”的直接結果是郵政麵臨“斷奶”困境,對職工的各項待遇造成影響,許多人感到惶恐。這一現象被稱為“恐郵症”。
由於郵政市場開放,非國有資本“跑馬圈地”以及通訊工具日益普及與多樣化,導致傳統郵政收入分流,獨立經營後的郵政出現連年虧損。有專家認為,郵政存在五大弊病:(1)“政企合一”、“政資合一”,既是行業政策的製定者和監管者,又是企業經營者,如同即當裁判員,也是運動員。(2)中國郵政體製普遍服務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合一,專營業務範圍過寬,有違“公平競爭”原則,縮小了消費者的選擇權。(3)郵政企業現代企業製度建設滯後,機關作風濃厚,工作效率低;同時,“企業辦社會”、富餘人員多、債務負擔重等因素,削弱郵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4)郵政監管體製存在明顯缺陷,法規不完善。(5)缺乏科學的普遍服務補償機製。據知情者透露,這時,國家郵政局已將郵政體製改革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按照當時的計劃,全國郵政係統要在3年內盈利,國家按照80億元、50億元、30億元、10億元的過程,逐步減少對郵政的補貼。有人卻表示懷疑,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郵政體製進行“市場化”改造後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如何在“公益”與“盈利”二者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二、跨國快遞巨頭進軍中國市場
在全球快遞與物流業中,德國DHL、美國FedEx、UPS和荷蘭TNT被稱為國際四大快遞物流跨國企業。其中德國DHL於1980年進入中國市場,並於1986年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合資成立中國大陸首家國際航空快遞公司,即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遞公司。
FedEx,中文譯名“聯邦快遞”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時間是1984年;而另一家美國快遞物流公司UPS(美國聯合包裹公司)和荷蘭的TNT(天地物流)於1988年先後將業務延伸到中國大陸。這些國際速遞物流巨頭的共同特點,一是成立時間不長,二是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三是業務網絡覆蓋全球。由於當時政策限製的原因,這些速遞物流跨國企業陸續都采取與中國大型國際運輸企業——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公司(簡稱“中外運”)“聯姻”方式,由非郵政行業涉足速遞市場。
在速遞物流業務方麵,四家公司憑借各自在線路和價格方麵的優勢迅速打開局麵,有人舉例,FedEx與UPS的優勢在美洲線、日本線;TNT的優勢在歐洲、西亞、中東;DHL的優勢在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
與剛剛起步的中國郵政特快專遞(EMS)相比,這些國際快遞物流跨國企業“大鱷”具有龐大規模和每年數百億美元營業額,可謂實力強大。同時,在網絡建設、價格策略和服務的觀念、方式方麵積累了成熟的經驗與信譽度。據近年來公布的資料顯示,DHL(敦豪)號稱國際空海運市場的“領導品牌”,大約承擔全球快遞物流市場12%的貨運量,區域涵蓋全球150個國家;FedEx擁有的貨運飛機數量達到677架,服務範圍220個國家及地區,全球約有14萬名員工,運輸能力為每個工作日約330萬件包裹;UPS擁有自備貨機數量達到600架左右,每日直飛航班1700多次,連接全球700多個機場。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崛起和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貿易業務量的快速增長,使國際快遞與物流市場不斷擴大,國外企業在經濟實力、業務網絡與服務方麵的優勢日益顯現,迅速、快捷、靈活、安全的專業化服務受到許多國外駐華機構和外向型生產企業,尤其是海外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