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郵政發展新時期(4)(1 / 2)

30年代初期,郵政儲金彙業總局在上海成立,屬交通部管轄。當時的北平一些郵局開辦儲蓄業務,稱“郵政儲金”,主要對象為中小儲戶,規定開戶的最低限額僅1元,分“通儲”與“非通儲”兩類,前者是將錢存入郵局,可以在全市任何郵局存取;後者是儲戶與郵局約定,存入款項後,在存入局固定存取;儲戶可在兩種形式之間自願選擇。除此之外,郵局還推出過一種名為“兒童儲金”的業務,利率定為周息5厘,存款人可在櫃台上免費領取一個新式儲蓄袋。當時,因為人們普遍手頭並無更多閑錢,再加上郵政儲蓄自身的社會認知度不足,儲戶數量和存款量一直較低。1942年7月,郵政儲金彙業局被納入國家金融壟斷體係,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托局並稱“四行兩局”。新中國成立後,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於1949年11月作出決定,中華郵政時期的郵政儲金彙業局由郵電部接管,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指導下進行工作。1950年6月,財政經濟委員會下達指示,撤銷郵政儲金彙業局,所有經辦業務陸續清理結束,其中儲蓄業務作為受人民銀行委托而代理的業務來經營;原由“郵政彙業局”經辦個人儲蓄、非經營性群眾團體的存款業務及利息支付等全部轉入人民銀行。直到1953年9月1日郵政正式停辦儲蓄業務。

進入80年代後,國內經濟迅速發展,大量建設項目開工建設,一方麵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上的資金量更加充裕,另一方麵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量吸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並轉化為建設資金就成為國家財政主管部門和銀行工作的一項目標;同時,各部門的體製改革也開始醞釀並實施。這一時期,國內銀行麵臨因服務網點不足,造成人民群眾“儲蓄難”,尤其是廣大農村,“儲蓄難”或“儲蓄無門”,造成大量資金被閑置於炕頭櫃底的現象。而郵政儲蓄的顯著優勢是點多麵廣,直接接觸千家萬戶,可謂“拾遺補缺”且“正逢其時”。

據資料顯示,1981年初,根據國務院領導同誌的指示,郵政部門開始籌備恢複已停頓近30年的郵政儲蓄業務,3月26日郵電部頒布《郵政儲蓄業務處理規則(試行)》。直到1985年9月6日,國務院領導又一次作出指示,郵政要積極開辦儲蓄。1986年1月8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會議正式決定郵政部門恢複郵政儲蓄業務。同月27日,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出《關於開辦郵政儲蓄業務聯合通知》,在北京、天津、鄭州、上海等12個城市的郵政網點試辦個人活期、定期儲蓄等業務。3月10日,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出《關於印發開辦郵政儲蓄協議的聯合通知》宣布,自1986年4月1日起全麵開辦郵政儲蓄業務,同時,郵電部公告《郵政儲蓄章程》。

3月18日,郵電部決定成立郵政儲彙局,負責管理全國郵政儲蓄和彙兌業務。

1986年7月1日上午,郵電部在西長安街郵電局隆重舉行儀式,推出郵政儲蓄異地存取業務。這項業務的開辦將使更多出門在外的人隻憑一本存折就可取到現金。相對銀行係統而言,郵電部門擁有一項“便利”優勢,即通訊網絡和通訊技術力量的優勢,因而可以通過設置在儲蓄業務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與通訊線道連通,建立起全國聯機係統網絡,實現計算機通存通取等業務,而這對當時的銀行說來卻難以辦到。郵電部一位副部長頗有自信地表示:“郵政儲蓄目前還剛剛起位於雅寶路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步,我們現在且不忙‘高攀’,但以我國銀行作比,我們郵政儲蓄要搞到銀行儲蓄額的10%,並非難事”。

八、郵政通信樞紐

1991年1月23日,北京郵政通信樞紐建成,坐落在北京站前街1號,北臨東長安街,號稱當時亞洲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備最多的現代化郵件處理中心。這項工程曾被列入國家“七五”和“八五”

計劃的重點工程,也是首都郵政的標誌性工程,被評為當年度國內發生的重要事件。經過五個月試運轉之後,工程於1993年初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營。

據資料顯示,這項工程占地4公頃,總建築麵積9.33萬平方米,投資2.28億元,設計年處理郵件能力110億件。在此之前,首都機場郵件交換站投入運營,主要用於航空郵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