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北京的郵政通信量與日俱增,每日各地與北京之間往來或經由中轉的各類郵件使北京原有的郵件處理能力已經超負荷運轉,出現嚴重不足狀況,郵件處理技術也相對落後,不能滿足城市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後對用郵的需求。
在現代化社會中,郵政建設是城市基礎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經國務院批準,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94年2月27日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中明確指出:
20年內全市建成北京站和北京西站兩個綜合郵件處理中心、國際速遞郵件和機要通信兩個專業處理中心和5個郵件轉運站,基本實現郵件處理轉運機械化。遠郊各縣(區)建成各自的二次郵件處理中心。此外,要建設報刊博覽中心、集郵展品中心和4個大宗郵件直封收寄局。
建成後的郵政通信樞紐為分信函分揀、包裹印刷品分揀和郵件轉運、報紙期刊分發三大作業區,大量自動化、半自動化設備的大量應用和由電子計算機集中統一調度的各級作業係統和管理係統使這座郵政通信樞紐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在信函分揀作業區,裝備有高速信件分揀機和控製中心,形成自動化與人工相結合的分揀、封發、傳輸、交換流水作業線。大樓的樓頂和地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樓頂可用於郵件轉運的裝卸台,地下建有汽車地道和連接北京站的地下通道,人們形容為“地上地下拉運相結合”。大樓的一層是建國門內郵政支局的營業大廳。
通常,郵局處理郵件按固定的作業流程進行。以北京郵政的信函處理流程為例,每日北京與全國各地來往的信函都需要彙總在一處,按照郵政內部的運輸路線圖,將這些信函進行整理與排列組合後,發往各地和本市各投遞支局。因此,在郵局內部,專門設有分揀局。
有人這樣描述,在使用自動分揀機以前,每名分揀員的眼睛平均在每封信上停留的時間,隻能有1秒鍾左右,看完地址後,再將信函投入相關的“格眼”。工作效率最高的分揀員一天需要揮動手臂2萬多次。對於北京寄往外地的郵件,全國的縣市數量2300多個,通往這些縣市的郵件,除少數可以直接封發,大多數要由指定的中心局經傳。而外地寄往北京的郵件,各郵政支局負責投遞的區域,各條街道、胡同,各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等,分揀員都需要具有一雙“火眼金睛”,在很短時間內將這些郵件分揀出來。有時遇到寄信人將地址寫錯或字跡潦草難以辨認,隻能憑著分揀員業務熟練程度將這些郵件“試投”或退回,許多所謂“瞎信”就是在這一環節中產生的。
有人說:一個平信分揀員,每天工作定額是2萬多件(進口比出口稍低),分解到每小時大約3000件,可用“眼看、腦想、手動”來形容。
長期以來,北京郵政麵臨郵件處理場地緊張狀況。在郵政通信樞紐投入使用之前,北京的郵件分發先後集中在公安街郵政大樓和永安路報刊發行大樓,作業場地擁擠,基本采取手工作業方式。郵件處理現場,人聲嘈雜,塵土飛揚,到處堆著裝滿郵件的郵袋。工人們整天彎腰伸臂、肩背身扛,不停地搬運、整理郵袋,每日可達數十噸。
1986年春節前夕,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北京郵局的工作,他們來到北京站,看到工人們正在用人力將大捆的報紙郵件裝上火車車廂,有的委員感慨道:“像這樣的繁重體力勞動,就應該搞傳送帶來代替”。
在分揀現場,委員們看到在有限的場地上堆積如山的包裹和印刷品,工作人員在不停“倒騰”,不免感到憂慮。尤其是對女工們分揀信函時的眼疾手快和嫻熟技術予以由衷稱讚,同時深感,這樣的手工作業方式肯定不是郵政發展的前途所在。
幾年後,北京郵政通信樞紐中心建成,這些情形都已不複存在。
《北京郵政史話》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描寫道:
將來,北京郵政通信樞紐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以後,人們走進它的大門,看到的將是各種郵運車輛來往穿梭,晝夜不停,一派繁忙緊張而又有秩序的景象,每天吞吐著數以千噸計的各類郵件。再走進寬敞、明亮、空氣清新的各個內部作業現場,呈現在麵前的將是一條條由流水作業線和各種各樣運送設備組成的日夜川流不息的郵件流,簡直像進入一個“輸送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