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底,郵電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郵政編碼會議,會上聽取了遼寧、上海、江蘇三地試行郵政編碼的經驗。會議認為,試行郵政編碼製度是郵政通信工作的一次革命,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郵政通訊現代化,首先要實行郵政編碼製度。這次會議確定的工作步驟為:(1)從當年7月1日起在全國普遍開展宣傳活動,公布編碼,逐步使群眾都會使用;(2)在編碼書寫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即可試行人工看碼分揀,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分揀效率和分揀質量,為逐步實現分揀機械化、自動化打下基礎;(3)繼續進行分揀封發關係和郵路網路組織的改革研究,修改、完善《分揀封發體製和郵運網路組織改革方案》,做好郵區分類和製定中心局建設規劃的工作。
這一年6月23日以後連續幾天,許多單位和居民住戶陸續收到由市郵局寄送的關於實施郵政編碼的通知,明確今後寄信要使用標準信封,除了在信封上詳細寫明收寄雙方的地址外,須在左上角的方格內填寫收信人地址的郵政編碼,在右下角的方格內填寫寄信人地址的郵政編碼。市郵局專門編印了一本《北京市郵政編碼簿》,供廣大用戶查閱檢索。郵局內部也作出規定,自7月1日起,凡郵電單位之間往來的信件一律書寫編碼,隻有郵電部門為用戶做出榜樣,郵政編碼才能推廣開來,堅持下去。在當年宣傳推廣使用郵政編碼報刊上的宣傳語為:“寄信要使用標準信封,除寫收寄雙方地址外,還要加寫郵政編碼。”
為了推廣郵政編碼,郵政編碼小組編印了《郵政編碼宣傳手冊》、《北京市郵政編碼簿》,郵局和文具店的營業櫃台上也擺出各種圖案的標準信封;報紙、電台等新聞媒體刊登或播出介紹郵政編碼、標準信封的文章、報道;郵局舉行關於使用郵政編碼的用戶座談會、新聞發布會;全市各街道、胡同口幾乎一夜之間出現了標有該地段郵政編碼的指示牌,目的是使居民盡快熟悉自己所居住地的郵政編碼,並告知保持通信的親友。有知情者回憶,當時全市共安裝了20000多塊郵政編碼指示牌。除此之外,郵局還派出人員到各大機關單位進行宣傳、講解、發放有關郵政編碼知識和使用方法的資料。
然而,此項郵政新舉措並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並接受。當時,人們的普遍反映是郵政編碼使用起來不方便,尤其是給別人寄信時須填寫的郵政編碼記不住,查閱檢索起來也有困難,對於一些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許多人寄出的信件在郵政編碼框中,或者隻填第二三位數字,後麵用一串“0”代表,或者幹脆空著。人們普遍相信,郵局在分揀信件時一定有辦法。可以看到,一方麵要推行一件新事物並不容易,另一方麵,郵局仍被人們高度信任。由於大量信件不寫或誤寫郵政編碼,造成信件無法“按碼處理”,不僅造成設備和人力的浪費,而且延長了信件處理速度。過了一段時間,宣傳、推廣郵政編碼的進程開始放緩。據說由於一些地方出現郵局對於不寫郵政編碼的信函采取拒收措施,由此導致部分郵政用戶不滿。有人開始埋怨:“這動腦筋死記的東西,誰會喜歡呀?”有人指責郵局推行郵政編碼的做法是“強製”,隻從郵局工作角度考慮問題,而不考慮廣大群眾是否方便,“一家方便萬家難”。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郵電部黨組決定,全國暫停推行郵政編碼。有人發出歎息:
“一項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試點的新事物中途夭折”,有人則用“受到冷遇”形容郵政編碼的尷尬處境,而郵電部門則認為是“由於宣傳工作做得還不夠普及和深入”、“推行過急,群眾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的這種結果。
1986年3月全國郵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的一項議題是重新推廣郵政編碼。時任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範在講話中強調:“要把發展郵政通信能力的著眼點放在郵件處理機械化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