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編碼是提高郵件傳遞速度的重要手段,要繼續宣傳推廣。”專家分析郵電部重新啟動郵政編碼的原因,隨著郵政業務發展速度加快,僅靠人工分揀已不能適應,各地郵局因信件無法及時處理造成積壓現象十分普遍,郵件分揀機械化、自動化勢在必行,其前提是使用郵政編碼。
這時,北京郵政樞紐工程已經開始建設,有關部門開始引入德國公司的分揀機設備,北京市每天進出口郵件達1800噸,僅信函一項就日均200萬件,這一數字是解放初期的79倍。由此郵政編碼的推廣、使用就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同時,郵局著手建立多功能郵件分揀資料庫,將北京市全部街巷、胡同、村莊和企事業單位的名址計2.5萬多條輸入資料庫,使用微機係統進行管理。該套係統同時兼具查詢、打印、分類編印資料等50多項功能,由北京市郵政科研所研製,為國內首創。
按照郵電部的統一部署和專家建議,北京市從1987年4月24日起,開始繼續推進郵政編碼的實施。這項工作采取了分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在重新推廣郵政編碼的前半年,寄信不必寫收件人的郵政編碼,隻需寄信人郵編即可;第二步,在街頭巷尾釘標牌,告知居民本地郵政編碼號;第三步,充分發揮街道委員會、居委會的力量,召開推廣郵政編碼的座談會,向每家發放寫有本地郵政編碼的小卡片,要求人們在寄信時注明本地郵編。同時,北京市郵局確定當年5月為“郵政編碼宣傳月”。有專家指出,實際上,推行、使用郵政編碼需要有一個過程,由於現代化趨勢,舊觀念、舊習慣被新事物、新習慣所取代理所當然。
又經過了四年左右,北京市內信函郵政編碼率已達90%以上,同樣是人工分揀,“按碼分揀”作業方式與“按地名分揀”傳統作業方式相比較優勢更加明顯。有人列舉三組數字:過去按地名分揀差錯率最低為3.2%,“按碼分揀”後差錯率降為2.1%;過去分揀每500封信需用5分34秒,“按碼分揀”後隻用4分5秒;過去北京每天大約有2萬件“瞎信”,“按碼分揀”後,“瞎信”減少至4000多件。據資料顯示,1990年春節前,每日信函量達到400萬件以上,創下了曆史上業務量的峰值,卻未出現積壓、延誤現象,做到了“當天的信件當天淨”。
就這樣,郵政編碼日益受到社會普遍的認可與接受,從而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七、恢複郵政儲蓄業務
1986年2月1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北京市郵政局正式開辦郵政儲蓄業務,第一批開辦這項業務的五個郵電局分別是東單郵電局、西長安街郵電局、和平門郵電局、海澱區郵電局、燕山郵電局。
初辦期間,郵政儲蓄隻辦理個人的活期儲蓄、整存整取定期儲蓄、零存整取定期儲蓄,不受理支票,存款利息按國務院統一規定的利率標準支付儲戶。
實際上,在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郵政儲蓄銀行十分普遍,其中日本的郵政儲蓄係統最為發達,郵政儲蓄額約占整個國家私人儲蓄的四分之一,並成為大藏省的財政投資貸款的主要來源,被稱為“第二國家預算”。在台灣,郵政儲蓄又稱“郵政儲金彙業局”,辦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信貸和簡易壽險等次級證券等業務,服務對象主要是小額儲蓄群體。由於網點眾多、服務時間長及稅收的優惠,業務迅速發展,廣受歡迎。
中國的郵政儲蓄史則是從1910年大清郵政曾派人去奧地利學習考察,籌辦郵政儲金業務肇始。1918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政府頒布《郵政儲蓄條例》,次年中華郵政公布《郵政總局經理郵政儲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