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郵政發展新時期(2)(3 / 3)

1981年10月30日,北京市集郵協會在全國工商聯禮堂召開成立大會,有關部門領導、代表和各界來賓共120多人出席。在當天召開的第一屆理事會一次會議上,推選出協會領導成員。會長杜慶雲,副會長沈曾華、張關基、鄭德山,秘書長劉國珍,副秘書長吳鐸雲、馬貴田。對於“市郵協”成立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於1983年8月被接納為“市郵協”團體會員。

1982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由成立隻有一年的“市郵協”

主辦的“偉大的祖國,可愛的北京”個人專題集郵展覽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參展者90人,展品94部,展出的郵票共8000餘枚。在8天展期裏,觀眾達4萬餘人,盛況空前,創下了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觀眾最多的紀錄。據親曆者描述,郵展期間,在美術館門外,排隊購票參觀的人,每日都排成一條蜿蜒的長龍。美術館內,僅400平方米的展廳,觀眾人數嚴重飽和,以至於負責保衛的公安部門和館方不得不采取控製展廳內人數的措施。有記載,當時第一次來華訪問的國際集郵聯合會副主席、日本人市田左右一博士觀看過展覽後發表感想:

80年代末,北京市集郵協會開始實行“會士”製度,並製定專門條例,對於在集郵界有較高聲望和影響的會員頒授這一集郵學會最高榮譽稱號。1989年12月2日,經會士評定委員會按照評定標準和無記名投票,評選出了7位知名集郵家為首批“會士”,分別是杜慶雲、吳鳳崗、沈曾華(曾豐秧)、趙人龍、劉銘彝、楊立、朱祖威。

六、推行郵政編碼的前前後後

80年代初,當郵政編碼推出時,許多人感到很不適應,盡管郵政部門大力宣傳使用郵政編碼對於實現自動化分揀郵件和郵政網絡數字化的作用與意義,在推廣實施過程中仍然遇到許多阻力,以至於用了長達8年時間,才使這項被作為實現郵政現代化重要基礎工程和世界公認衡量國家郵政服務水平的標準之一,在社會上被普遍接受。

作為一項在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製度,郵政編碼用數字將省份、直轄市、區、街道及郵局的信息編製成為代碼,便於自動分揀設備識別或計算機係統查詢。這項製度最早在英國實施。據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開始研究郵政編碼,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引起國際郵政界的關注。而首先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該國於1961年正式公布了一套由4位數字組成的郵政編碼方案。隨後,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陸續開始推行郵政編碼。1965年以後,采用並實施郵政編碼的國家數量增多,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荷蘭、瑞典等國家都開始使用郵政編碼,進而這一製度不僅成為一種國際郵界通行的規則和現代化的標誌,更成為現代郵政的發展趨勢。如美國的郵政編碼從最初的5位擴展到9位數。至1988年初,世界上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製度。

在中國,郵政編碼的研製始於1974年,當時以郵政總局為主組成了全國郵政編碼領導小組。經過五年左右的時間,專家們經過廣泛調查、研究,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並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三地進行試點,同時選擇江蘇省的南通郵區、蘇州郵區和遼寧省的錦州郵區進行郵區和中心局的試點工作。編製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行政區劃或郵區逐級用數字作為代碼。開始時,將全國劃分為不同郵區,每一個地區編一個代碼,稱“郵區編碼”,編碼采用四級六位製結構,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三位表示郵區,第四位表示縣(縣級市),第五六位表示投遞區的位置。為了適應城市未來郵政業務量的迅速增長,加快郵件傳遞速度,郵政專家提出“郵區中心局體製”,特點是不受行政區劃限製,將過去以縣級為基本封發單元的體製改變為以郵區中心局為基本封發單元,由郵區中心局直接組織郵路到各投遞點,形成完整、高效的郵政網絡體係。當時,專家曾提出過一個方案,將北京郵區分為三片,整個市區為一片(編碼“100”),郊區東部為一片(編碼:“101”),郊區西部為一片(編碼“102”)。最後,經郵電部開會討論,並最後確定,郵區的劃分與行政區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