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郵政發展新時期(2)(2 / 3)

所謂“專遞”是指郵件的專門處理和投遞流程,專人收寄、專人分揀封發、專車運輸投遞,寄往國外和國內各地的快遞郵件,都趕發民航班機或特快列車,確保在最短時間送達。後來,公司還開設上門收取郵件業務,用戶隻需打電話,配有EMS專用標誌的人員就會“招之即來”。

有人回憶,起初特快郵件與普通郵件僅在信封上區別,特快郵件除加蓋“國內郵資已付”戳外,並在郵件正麵右上方空白處加蓋紅色“國內特快專遞”號碼戳,左上方粘貼“特快專遞”標誌簽,以後逐漸發展到印有“EMS”和“中國郵政”的專用封袋。

據記載,1984年12月29日,北京製革廠要將30個排球寄往深圳的一個大型交易會,交易會要求工廠在年底前必須寄到,否則將會影響到與外商的業務洽談。這時,離指定的交貨期限隻有兩天,工廠了解到郵局剛開通的EMS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馬上派人來郵局辦理收寄手續,第二天上午,這批排球就送到了交易會,趕上了與外商的業務洽談。

EMS特快專遞業務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尚不熟悉,使用者多為外國人或企業。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國際國內交流日益頻繁,EMS特快專遞業務量呈直線上升態勢。

據北京郵局一項統計資料,1980年EMS特快專遞業務開辦之初,郵局每月收寄量不過三四十件,10年後的1990年上半年,每月平均收寄量已達1.9萬件。

1985年10月,中國大陸第一家專業快遞企業——中國速遞服務公司成立。1994年1月,EMS郵局的特快專遞業務實現郵件網上查詢。1995年11月26日,中國郵政航空公司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全貨運航空公司,由此,中國郵政擁有了自己的專用飛機與航空公司。

進入21世紀後,EMS業務由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簡稱: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運營,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6月,規模大、網絡覆蓋廣、業務品種豐富。

五、北京市集郵協會

在北京的郵政發展史上,集郵活動與集郵組織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1981年10月30日北京市集郵協會(以下簡稱“市郵協”)正式成立,不僅使廣大集郵愛好者有了自己的組織,同時也是北京市的集郵活動進入正常發展時期的標誌。

新中國成立以後,集郵活動基本上在民間展開。1955年中國集郵總公司成立,同時出版《集郵》雜誌,成為凝聚全國集郵愛好者的核心。“文革”期間,集郵活動被貶斥為“資產階級情調”,有些老幹部、老知識分子收藏了幾十年的珍貴郵品被造反派或紅衛兵抄走或毀於一旦。然而,集郵愛好者大有人在,人們將自己視若珍寶的集郵冊小心翼翼地藏在安全地方。粉碎“四人幫”以後,國內的集郵活動重新活躍,許多“郵迷”將自己收藏的郵票公開示人,有的父母將郵票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兒女,有些年輕人的戀情因“郵”而生。1979年,中國郵票公司改名為中國郵票總公司,隨後成立北京市郵票分公司,次年《集郵》雜誌複刊,民間集郵活動日益公開、合法。隨著外省市集郵團體相繼成立,北京的集郵愛好者醞釀成立自己的團體。

同年8月,東城區文化館成立了業餘集郵研究會,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首個跨行業的集郵社團,1981年更名為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據《北京集郵史話》一書記載:

1980年8月東城區文化館下屬“鼓樓集郵研究會”會刊《鼓樓郵刊》刊登了安徽省亳縣的10名集郵愛好者致電郵電部、文化部要求成立全國性集郵組織的信。隨後鼓樓集郵研究會向北京市郵政局、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3個部門提出成立北京市集郵協會的倡議。……市郵政局收到倡議信後,委托剛成立不久的北京市郵票公司邀請了幾位專家商討、研究成立全市性集郵組織問題,並於該年12月19日又召開有市郵票公司、市總工會、團市委和部分專家參加的會議,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1981年4月9日,北京市集郵協會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議,組成籌備委員會;在半年中,又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通過了協會的章程、會徽、會員登記表、會員證樣式、紀念封等;聘請廖沫沙為北京市集郵協會名譽會長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