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身邊
從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幸福”這個詞。
首先澄清,我也非常喜歡幸福。我隻是反對時下對幸福的理解,以及對這個詞的使用。“幸福”一詞,至少在我們現代社會,太多地與名譽、權力、財富成功和你擁有的多少劃上等號。或者被定義為擁有一個傳統的家庭(盡管越來越少)——父母(異性父母,婚姻幸福)和兩個半孩子(完美狀態)。
但是對於取得巨大的財富或者尋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我們又能掌控多少呢?我們也許會浪費生命去尋找財富或者心中的白馬王子,而錯過美妙的風景、感動的瞬間和登上頂峰的自豪感,令人啟發的人、愉悅,或者錯過路上令人著迷的意外之旅。並且,“追求幸福”這個詞也令我覺得奇怪。這個詞意味著幸福正從我們身邊溜走,我們隻能絕望地追尋,試圖將其抓入網兜裏。這個詞指的是幸福是某種我們必須為之奮鬥的東西,而不是我們已經擁有的,體驗活著就會感到幸福的權利。
追求與核心價值觀一致的生活也許會帶給我們幸福,而不是基於我們的成就,或者社會定義給我們的角色的生活。不管怎樣,成就和角色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斷變化著。也許通過做時下最時髦的“清毒”而達到減肥的效果,然而體重又會再次反彈。然後才明白身體真正需要的是穩定在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重量。單身,結婚,再離婚,再婚,喪偶。沒有小孩,後來有了一個,第二個,第三個;小孩都長大了,過著空巢的生活。你現在是一個女兒,但是雙親卻在日後相繼過世了。
有時候,那些你想要取得的成就和角色——你想擁有小孩子,卻無法實現;丈夫離開了你,或者你離開了他;由於選擇成為一個全職母親,你從未獲得設想的理想職業——從來都沒有實現。我們生活的重心也會改變:十八歲時對你重要的事情在三十八歲時不再重要,隻不過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這些。
但當這些外在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卷入我們的生活,內在的價值觀卻趨於更加穩定。你可以優雅泰然地處理生活中的難題,不對自己或他人妄加評論。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你與其他人互相支持、互相支撐。你可以掌握生活中的一個或更多的領域,並從這些活動中獲得自豪感。不論在什麼年齡,適當的冒險會帶給你新的挑戰,並使你最大限製地利用機會。靈修帶給你和自己內在的聯係,無論在艱難時候還是輝煌時候,都能給予你力量和歡樂。
有意思的是,使人腳踏實地的價值觀,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定義我們自身的更加自由的方式。我們說“這就是我”,而不是說“這是我的所為”。一個四十歲的女人關注對她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盲目地按照事先規劃的道路行走,她因此散發出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情。沒有比這更有魅力的了。看那些堅持自己核心價值觀並以之為指導原則的女性,年齡即使從三十歲到九十歲,始終能找到方式接受自我、接受個人的力量、達到內心的平和,以及慷慨對待他人。
你需要行動
我希望這本書裏描寫的女性,加上貫穿其中的練習,能夠啟發你將核心價值觀應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總的來說,這些是能幫助你保持這些價值觀的步驟。第一步,在顯眼、每天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寫下這些價值觀。在我辦公室的白板上,我寫下了五項核心價值觀。每天,哪怕隻花了丁點兒時間看到這些價值觀,我就會旁邊畫個記號。你也可以在冰箱上的記事貼上,或者在你的蘋果或黑莓手機裏設定一個提示,每天花一點兒時間看一看。
你也可以寫下具體的目標,尤其是如何達到最難實現的價值觀的目標。大量心理研究指出,有效設定目標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願望。比如,當你感到生活中缺乏冒險,你可以設定一個小小的目標,比如在孩子暑假期間去一個奇特的地方旅行。如果你的願望是加強和朋友們的聯係,你或許可以建立一個女性團隊或者讀書俱樂部,每周開展一些活動。
此外,這還有助於女同胞互相支持,鼓舞,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比如,也許因為社會原因,我們不得改變原定的人生道路或計劃,這會帶來挫折感。家庭需要我們付出更多時間、精力,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犧牲。如果我們選擇走不尋常的道路,左鄰右舍也許會對我們評頭論足。或者,我們想要在職業生涯的頂峰時期離開職場,卻顧慮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因而感到自我貶低?或者,我選擇領養一個小孩做一個單親母親,別人會有何反應?抑或是,我想探尋另外的宗教,我的牧師/法師會怎麼說?但如果我們基於這些外在的因素做決定,我們也許在將來會因為不忠於自己而留下遺憾。拿出責任來,通過互相鼓舞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來確保更多的同胞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