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在海地大地震兩周後,我收到她前去支援的消息並不吃驚,這次地震中有成千上萬人死亡,幸存的人缺乏足夠的水、食物和醫療救護。艾莉森再一次到了那裏提供幫助。她計劃至少要待一年。
康妮·賴斯是名非凡的女性,對她的社區和美國司法係統有著長遠的影響。正如艾莉森·湯普森一樣,她也選擇不成家,並放棄了能賺更多錢的機會——把畢生奉獻給了人權鬥爭。她的成就難以勝數——她獲得過五十多次多種族民主進步獎——這裏將隻涉及她職業中最為光彩的一些片段。
康妮,五十三歲,出生於華盛頓特區,在世界各地長大。從哈佛畢業後,她進入紐約大學法學院,然後在美國第六巡回上訴法庭成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書記員。後來,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了幾年。三十五歲時,她加入了全國有色人種協會法律辯護基金會。五年後,成為洛杉磯辦公室的主管。
康妮很愛笑,擁有令人舒服的自信,很受歡迎。對於我在本書中的理念,她回答說:“噢,我的四十幾歲是非常精彩的,充滿樂趣。我總是認為我應該能在四十多歲大展宏圖,確實如此。但我討厭我的五十歲。誰到那時候還想得到閃光燈的青睞,得從坑裏挖出來打上幾槍才成。”我們都哈哈大笑。
當她將近四十時,康妮曾考慮過要孩子。因為沒結婚,她甚至去過精子庫尋求機會。她根據捐贈者的智商和高度挑選了捐贈者,沒考慮他們的種族,因為她並不在意。但問題是,當她讀到他們的隨筆時,她會說:“哦,不!他不行。”她的醫生取笑她:“這不是哈佛入學委員會!”因為她曾經在那裏工作過一段。最後,她意識到,她不想再要孩子了。
康妮從不後悔選擇不成家。“我總是想,當我九十歲,坐在門前的走廊裏,我最痛恨的事情是對過去感到後悔。因此我問自己,到了九十歲,我會遺憾什麼?沒結婚還是沒孩子?或是沒有把自己一生投入到更好的事業?真相是,我的一生與工作有關。如果你有孩子,你的生活就是關於他們。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就不會做到現在所做的一半。我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時,這對他們不公平。這對我來說是很容易的一個選擇,雖然我非常殘忍地忠實於自己。或許這是自私的利他主義。”
總之,康妮是這樣看待的,她有一百萬的孩子——她每天為之像“老虎”一樣戰鬥的所有的窮人,社會底層的年輕人。她為他們修建學校。她努力工作改善他們充滿暴力的社區。她確保他們有便利的交通。
盡管社會期望她們結婚、生孩子,但有的女性並不想這樣。康妮想對她們說:“忠實於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想要一個丈夫和孩子,你得安排生活去獲得他們。但要意識到你必須做其中大部分工作。當你不想要孩子時,不要讓自己因為有了孩子變得痛苦。有無數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中也不平衡,但對此我很高興。沒人強迫我按什麼方式生活,我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麼。”
提升職業和自我價值
總的來說,本章中的女性對她們的職業和生活道路都很滿意。但是如果你對現在的職業生活感到不充實,會有什麼情形發生?
當我的患者在與職業做掙紮時,我首先鼓勵她們去發掘與錢有關的恐懼和目標。決定賺到某個具體收入有多重要,財務狀況將怎樣影響她們的幸福,幫助她們考慮是否願意為之做改變。我通常會問下列問題:
1.你的家庭成員是如何談論錢的?這些談論如何影響你的成長?
2.你認為擁有多少錢才比較理想?為什麼?
3.當你有了理想中的那麼多錢,你會更多還是更少地關注生活中的價值?
4.如果你能教育未來一代的女性有關錢的問題,你會教給她什麼?如果一個女性比你年長,能教會你某些關於錢的事情,她會教些什麼?
嚐試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果你花時間真正尋找自己的答案,你或許會吃驚地發現你真正需要的錢是多少。找出你需要多少錢,對於你安排生活中的優先事項,對於界定什麼讓你能感覺到“有成就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接下來,我建議患者識別她們的技能。不是所有人都會在中年發生職業上的變化。到我們進入五十歲時,絕大多數人都已對自己所做的得心應手。我們天生對某些事情比別人更為擅長——那些是我們出生便具備的某些獨特的智能。有些人絕不會成為音樂家,因為他們甚至不能正常地唱歌。有些人不會成為醫生,因為看到血就會暈倒。
盡管如此,我鼓勵人們在界定他們所擅長的事情時帶有創造性。你不是產品設計師,而是一名藝術家。你不是一名辦公室助理,而是一個組織專家。把自己從目前工作中的特定角色分離開來,將自己視為一個具有獨一無二天賦的人。然後將各種智慧靈感集中於所有領域,並把這些智能應用到工作中。讓別人也參與到你的評估中來,這樣你就不會無意識地限製自己。到網上做一些調查,閱讀一些吸引你,但最初認為自己不符合要求的職業介紹。當然,記住你能繼續提升已經有的技能,或者尋求發展新技能——因為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現在,很多人都在致力於尋求覺醒的途徑。經濟震蕩和環境危機的一個好處,是迫使我們不得不更多地關注價值觀和自身對世界的影響。我們逐漸認識到,無論社會地位和收入如何,更加小心謹慎地管理自然資源和設法幫助別人,都是我們在生活應該投身的重要任務。這是四十不惑的女性需要懂得的。
對我們中那些已經覺醒的人而言,回報極其豐厚。我們能擺脫很多關於必須擁有什麼、怎樣生活以達到“成功”的指示的束縛,去擁抱真實的願望。我們從尋求物質收獲轉向值得讚揚的精神追求。我們不再與大量媒體創造的所謂成就感進行比較,而轉向內省,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最充分地利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