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我會做得足夠好嗎?(3 / 3)

瑪麗繼續解釋她在很多女性——尤其是亞裔美國女性——身上看到的一種刻意的、但常常是脆弱的完美主義。首先,她們覺得想要被人重視、認可和不被忽視,必須取悅所有人,在所有方麵都獲得成就。她們得穿得無可挑剔,社交上八麵玲瓏,性感迷人,成為社團專業活動家,同時要完美地撫養孩子邁進常春藤盟校並獲得專業學位。“真是一點兒都不能馬虎,”瑪麗說,“放鬆了任何一方麵,就有可能不被認可或讓人失望,失去作為一名女性的價值。許多女性陷入倉鼠蹬輪子一般的境地,尋求父親的認可。如果獲得父親的關注已經不可能,那就獲得對自己身體、食物的控製等等,這些會成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當然,這些也是焦慮、壓抑、飲食紊亂和關係衝突的原因。”

即使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非常專業的心理治療醫生,瑪麗仍然在努力不讓自己陷入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得認可的境地。她說了一番富有智慧的話。“我想,我的願望是亞裔美國女性們能後退一步,審視引起‘不夠好’感覺的環境和文化因素。我的確認為這始於人生早期,常常是源於亞裔美國家庭對女孩(而不是男孩!)誕生的失望。我希望女性們能審慎鑒別這些文化訊息是如何導致了內化的自卑感,從而有意識地抗拒、抗拒、再抗拒!”

飲食紊亂

女性表明感覺到自己“不夠好”的一個通常方式是飲食紊亂。美國6%的女性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與厭食症、暴食症,或是飲食紊亂做艱難鬥爭。

大多數人認為飲食紊亂是年輕女性的問題。但最近美國公共衛生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從1999年到2006年,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因飲食紊亂而住院治療的患者增長了48%。根據我的職業經驗,中老年女性的飲食紊亂問題被嚴重低估了。之所以不易察覺,是因為這些女性較少處於別人的監督下(她們不再生活在父母或是大學舍友的注意之中),而且更善於隱藏自己的飲食紊亂。

我個人十年的心理治療中,有十幾位超過二十五歲的飲食紊亂患者。暴食症比厭食症更難覺察,因為患者通常不會很瘦弱。盡管如此,長期的暴食症會對胃、牙齒和食道造成損害,因而引起更糟的血壓問題,它的負麵後果不那麼明顯,尤其對外人來說。這些患者都很會通過漱口來掩蓋嘔吐的聲音,獨自一人的時候就暴飲暴食,或者采取別的方式一直隱藏這個秘密。

飲食紊亂看起來與地位、種族,或職業沒有什麼相關性。我觀察到一個特點,這些患者都是非常努力、以成功為導向的人。很多有厭食症、暴食症的年輕女性也如此,她們是非常有修養的人。

對有強烈成功動機的女性來說,向世界證明自己“足夠好”,體重隻是最容易控製的一個因素。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不可能完全決定自己在職業上的成就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但我們能直接控製吃進身體的東西和每天的鍛煉程度。

偶爾,一個患者的飲食紊亂非常嚴重,我會建議住院治療。總的來說,個人治療和群體支持結合比較有效。當我和患者一起努力解決這一問題時,我們會建議她們建立自信,不斷地談及成就感的話題。我發現如果她們能建立起強烈的內在“足夠好”的念頭,就能控製住飲食紊亂行為。

麗芭四十一歲,是一名一半西班牙、一半美國非裔血統的健身愛好者。遭受了很長時間暴食症的痛苦後,她在二十九歲時承認患有此病,決心通過谘詢心理醫生和參加支持團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她扔掉了這些舊習,再次找到了全新的生活熱情。

第一眼看上去,麗芭高高的個頭和強健的體格讓人覺得有點兒害怕。但她開朗溫和的笑聲很快讓人放鬆下來。很難想象她是在密歇根一個中上層白人社區中長大的,還是該社區唯一一個有色女孩。她接受的是白人女性關於美麗的標準——渴望不自然的苗條。在大學裏,一個白人室友教會她每次大餐後嘔吐的辦法。從那時起,她就患上了暴食症。“在接近二十歲時,我第一次變得又苗條又有肌肉線條,我發現自己從白人女性那裏贏得了從未有過的尊重。”她告訴我,“而且我喜歡嘔吐之後那種興奮感,一種控製感。”

十幾年來,麗芭一直獨自和暴食症做鬥爭。“我過去認為自己是唯一患飲食紊亂的有色或拉丁裔女性。”她告訴我。在她看來,部分原因是沒人提及過少數族裔中也有飲食紊亂的問題。在二十多歲時,她上網去了解了一些情況,才發現隻有白人女性才有飲食紊亂問題的看法是錯誤的。“我發現少數族裔中的很多女性有這些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需要被大家知道,這點很重要。”

自從承認自己的問題並尋求幫助之後,麗芭開始明白過去她一直給自己施加了太多要“足夠好”的壓力。“我原來一直覺得自己是有所欠缺的,”她說,“我過去認為自己從來不可能成為一個白人,但我又與其他黑人女性格格不入。我必須確切地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我現在比過去快樂多了。我仍喜愛出去工作和享受美食,但現在不再去毀掉它了。我不斷告訴自己不完美並沒有什麼——我寧願好好活著。”

珍惜當下

著名的精神病醫生卡爾·榮格寫道,人們在接近四十歲之前,難以完成個體化進程,或者說實現心理上從兒時家庭中的獨立。除了這個觀點,還有另一個原因讓我們渴望步入四十歲。年老的同時,也是在建立自己唯一的身份認同,雕琢真正屬於自己的特質的過程,這也是人們在四十歲之後往往特別自信的一個原因。狀態良好的四十歲女性非常清楚自己的天分所在,知道怎樣專注於擅長的領域。她們放棄追求那些對健康和幸福無關的道路。她們學會欣賞本來已足夠好的自己。

這裏有一項我給那些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患者的練習。閉上雙眼開始深呼吸,想象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評價自己在這些事情中的積極水平。不要評價自己是否擅長這些事情——無論捉迷藏、教足球,或是組織會議——無須與別人比較,而是完全專注於是否喜愛和滿足。最後,討論為什麼浪費時間在一些不喜愛的活動上。我建議大家把精力盡可能放在那些讓心靈愉悅並最能給予正麵感覺的活動上。

很多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會堅持這句座右銘:“將來有一天,我會有X,然後我會很快樂。”X或是一座新房子,一個新伴侶,或工作,或是僅僅減掉十磅體重。這一信念常常專注在完成的結果上,而不是感覺“足夠好”上。“需要成為什麼樣,做什麼,擁有更多才能快樂滿足——這樣的想法把我們折磨得很痛苦。”

但這不是生活。我們得自己掌握生活的活力和幸福,就在當下這一刻。沒有以後,隻有現在。如果我們為將來而活,最終會忽略許多已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