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現代的軍事遠征(3)(1 / 3)

(3)征伐西歐:西歐戰役

波蘭戰役後,德軍將主力調向西部戰線,準備對法作戰,意在迫使法國退出戰爭並使英國簽訂有利於德國的合約。而當時的英法兩國政府仍然寄望於在反蘇的基礎上與德國勾結,繼續推行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對於加強防禦能力,防範德國的侵略野心沒有足夠的重視。

1945年5月初,西線英法軍隊的基本兵力在瑞士到敦刻爾克的法國東部邊境部署開,組成東北戰線以實施戰略防禦。兵力最強的第1集團軍群在從海岸至馬斯河一線展開,任務是增援比、荷軍隊,將德軍阻滯在迪爾河一線;第2集團軍群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諾一線,防守“馬其諾防線”;第3集團軍群沿萊茵河上遊和在與瑞士接壤的邊境上擔任防禦。

5月10日,德軍開始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境內的72個機場以及縱深目標實施空襲,德軍空降兵占領了荷蘭和比利時的許多重要地區。5月14日,荷軍投降。10日淩晨,德空降兵偷襲埃本埃馬爾要塞成功,比軍防線崩潰。同時,德國A集團軍裝甲部隊於12日越過阿登山區,突破了法國的薄弱防禦,並開始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14日,德軍占領法國色當、迪南並突破法軍第9、第2集團軍防禦,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20日,德軍坦克兵團進抵拉芒什,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分割了英法比軍對德重兵集團。24日,希特勒下令已進至艾爾運河的裝甲部隊暫停進攻,改由空軍進行戰鬥,這使得聯軍獲得了在敦刻爾克組織防禦的時間。26日,英國內閣下令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28日,比利時投降,在敦刻爾克一役中,英法比軍隊被逼退至海邊,損失慘重。至6月4日,英法軍隊33.8萬餘人撤退至英國。6月5日,德軍統帥部開始進行“紅色”進攻戰役,以粉碎法國武裝部隊並迫使法國退出戰爭。德軍利用第一梯隊各坦克集群,向法國腹地迅速發起進攻。法國政府未能阻止對德軍的有利抵抗,並拒絕了法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動員群眾回擊侵略者、改變戰爭性質使之變成法國自由與獨立的人民戰爭的建議。6月7日,德國第七裝甲師將法國第十集團軍分割。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機場和後方實施了猛烈的空襲。6月10日,法國政府從巴黎逃往圖爾,並於6月14日遷往波爾多。13日,巴黎被宣布成為不設防城市,並於次日被棄守。由於法軍的抵抗消極和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得以迅速向腹地推進,兩集團軍前後夾擊,很快突破了馬其諾防線。6月17日,領導法國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統帥部停戰。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並於22日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占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法國淪陷。6月25日,法國全麵停火。西歐戰場的一係列戰役說明,英法兩國雖然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雄厚的軍事力量,然而在英法同盟內部卻存在著重重的矛盾,建立起來的政治軍事同盟並不穩固,導致了法國迅速淪陷並退出戰爭。法國戰局的失敗暴露了盟軍過高估計其防禦能力,並在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麵也存在著嚴重失策的問題。另一方麵,德軍統帥部巧妙利用了盟軍的弱點和錯誤,周密準備、選擇了正確的突襲方向,坦克和航空兵的大量使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軍在此一係列戰役中的勝利。同時,英法兩國統治集團為了將“戰火東引”而對德國采取的“綏靖政策”和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及波蘭的行為,也是兩國在對德的初期戰爭中失敗的重要原因。

(4)遠征俄羅斯:列寧格勒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在占領了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後,將占領列寧格勒作為入侵蘇聯的首要目標之一。德軍統帥部認為,攻占列寧格勒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941年7月1日,德國軍隊正式發動了對於列寧格勒的進攻。7月10日,德軍在列寧格勒西南接近地和被接近地對蘇軍展開了進攻。直至7月底,德軍付出了重大損失的代價。8月底,德軍變更部署,沿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再度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並於8月25日奪取柳班,8月29日占領托斯諾,8月30日過涅瓦河,切斷了溝通列寧格勒與各地聯係的所有鐵路。德軍於9月8日攻占比的要塞後,開始了對列寧格勒的封鎖,使得城市隻能經由水路和空中保持對外聯係。與此同時,希特勒還下令對列寧格勒實行野蠻的轟炸和炮擊,試圖用饑餓困死整座城市。9月9日,德軍再次向列寧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並在進攻前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和空襲。在異常緊急的情況下,朱可夫領導下的方麵軍軍事委員會決定: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此後,列寧格勒的防禦得到迅速加強,蘇軍對德軍的抵抗也大大增強。到9月底,列寧格勒西南接近地和南麵接近地的戰線趨於穩定,德軍一舉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破產。在此後的幾個月中,全國各地向列寧格勒通過水路和空中運輸運送物資,保障了被圍困城市的戰鬥和生活必需品供應,並將城內人員和工廠設備、文化珍品等運出以加以保護。1942年1~4月,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試圖突圍,兩次戰役雖然由於兵力不足和指揮失誤未取得勝利也未能解除城市封鎖,然而卻消耗了德軍的基本兵力。1943年,蘇軍的兩個方麵軍實施了相向突擊,對列寧格勒的封鎖逐漸被突破,德軍統帥部欲在嚴密封鎖中圍困並奪取該市的計劃落空。在1943年夏秋戰鬥中,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以積極行動打破了德軍再度占領拉多加湖沿岸和重新封鎖列寧格勒的企圖。蘇軍肅清了沃爾霍夫河岸基裏希登陸場的德軍,攻占了德軍堅固防禦樞紐錫尼亞維諾,從而改善了自己的戰役態勢。1944年夏,列寧格勒方麵軍、卡累利阿方麵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和奧涅加湖區艦隊參戰情況下,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德軍戰略集團,從而注定了芬蘭退出戰爭,列寧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部解放。德軍戰略路線的北翼處於徹底崩潰邊緣。列寧格勒會戰最終於1944年8月10日結束,對蘇德戰場其他地段的戰鬥行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牽製了德軍重兵和芬軍全部。在慶祝列寧格勒建城250周年的日子裏,蘇共中央、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蘇聯部長會議在賀詞中寫道:“孤城被困,奮戰九百日,這是當年人們為之讚歎,後世永誌不忘的傳奇般的英雄業績”(1957年6月23日《真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