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現代的軍事遠征(2)(1 / 3)

3月6日,德軍擴大了正麵進攻,對沃爾炮台和通過弗勒裏村莊、蘇維爾炮台、蒂奧蒙和弗魯阿德·德·特爾築壘地域的法軍最後一道防線發起了新的猛攻,然而,由於法國部隊有著充足的補給,對於德軍緩慢而持久的戰線推進有著良好的應對能力。8月,由於索姆河戰役迫使德軍從凡爾登抽調兵力到東部戰線,戰役的主動權開始轉到了法軍手中,聯軍相繼發動短促而有力的連續突擊,到12月中旬,法軍已基本收複了馬斯河右岸自2月25日以來被德軍占領的陣地。凡爾登戰役就此宣告結束。

凡爾登戰役曆時10個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在這場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中,雙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德軍投入交戰的兵力為50個師,損失近60萬人;法軍投入交戰的兵力為71個師,損失58萬人。步兵師的戰鬥減員達到70%以上。戰役的物資消耗也空前巨大。

凡爾登戰役不僅是大戰中期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不但未能殲滅法軍主力、耗盡法軍的戰略預備隊,而且也未能阻止協約國軍隊在索姆河轉入進攻,相反卻使自己遭到了巨大的消耗,並引起了國內政局的惡化。自此,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協約國手中。

(4)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是協約國1916年戰略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戰役的直接目的是擊潰在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為爾後轉入運動進攻創造條件,並牽製當麵敵人,減弱德軍在凡爾登方向的壓力。

1916年6月24日起,協約國軍隊在索姆河地區對德軍實施了長達7天的強大炮火襲擊,僅從法國第6集團軍地帶就發射了250 萬發炮彈,摧毀了大部分德軍的地麵工事,但地下工事幾乎未遭損失。憑借著地下工事,德軍頑強抗擊,雙方兵力投入不斷升級,而戰線推進緩慢,10~11月間,索姆河地區的氣候發生變化,傾盆大雨將戰場變成了汙泥潭。由於氣候條件的限製和物資耗盡,索姆河戰役不了了之。

這場持久的消耗戰使得交戰雙方元氣大傷,而德國兩線作戰的全麵失利使得其再也無法恢複以前的戰鬥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德國又在西線發動了5次一定規模的進攻,但由於人力物力過於薄弱,南侵法國的遠征終於以失敗告終,協約國於1918年發動的最後總攻給予德軍致命一擊,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動的東西兩線的征伐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德國一度取得了對法國北部、東歐諸國事實上的控製,但終因戰爭後期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劣勢與國家機器的崩潰喪失了這些戰爭初期勝利的果實。

戰後各國在巴黎舉行“巴黎和平會議”,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並在這個條約下形成了戰後歐洲的國際關係新體係——“凡爾賽體係”。然而,強加於德國的苛刻條款也為德國在20年後卷土重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和資源的一場大戰。這場戰爭給交戰各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在4年又3個月的戰爭中,總計約1 000萬~1 300萬人死亡,其中德國損失近200萬、俄國175萬、法國約近150萬、英國近100萬。各國負傷者總計約有2 000萬人。戰爭耗資3 380億美元,許多城市和鄉村變成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各國都陷入到災難之中。在這場戰爭中,沙皇俄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崛起,民族解放運動開始風起雲湧。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興起。這場戰爭還削弱了英、法、意等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領土的控製力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美國取而代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