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一役使得波蘭的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犧牲,僅華沙死亡人數就達到近25萬人,數萬無辜公民受傷,約有1萬波蘭人在德軍的大屠殺中慘遭槍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實施了“閃電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的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
(2)遠征北歐:丹麥挪威戰役
為了加強北翼防線,並確保瑞典一線鐵礦石運輸的安全,並從東麵對英國造成戰略包圍的威脅,德軍決定奪取斯堪的那維亞基地。同時,斯堪的那維亞戰役的意義還在於,它有利於德國發動計劃中的侵蘇戰爭,控製波羅的海出口。德軍統帥部在占領波蘭後,製定了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奪取挪威和丹麥的計劃,計劃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在丹麥和挪威同時實施突然的登陸和空降。由於丹麥和挪威均為中立國,兵力不大,麵對德軍統帥部動用的一大批兵力及數量相當可觀的空軍陸軍,對比懸殊。4月9日,德軍突襲丹麥,登陸兵同時實施登錄,丹麥政府號召人民“放棄任何抵抗”,德軍僅以2死10傷的代價占領了丹麥。
4月9日,德國登陸兵同時在挪威實施登陸和空降,然而挪威政府拒絕投降,並向腹地撤退。挪軍雖未組織大規模有利抵抗,然而由於挪威得天獨厚的複雜地形和惡劣氣候,加之不良的道路條件以及海上優勢,使得德軍迅速占領的目的未能達成。然而4月20日,德軍在挪威人民的叛徒吉斯林分子的幫助下,占領了挪威南方大部分領土。由於挪威的失陷將對英國的海上交通造成極大威脅,因而英法統帥部派遣英法波聯軍援助挪威。5月3日,在中部作戰的挪威軍隊投降,挪威國王和政府於6月7日撤往英國。此後,戰爭主要在挪威北部展開。由於統帥部的優柔寡斷,盡管盟軍擁有軍事戰備方麵的優勢,仍未能挫敗德軍。後由於法國戰局危急,英法波聯軍被迫於6月初撤出。6月10日,挪威被完全占領。德國取得的挪威戰役的勝利使得其得以在歐洲戰區北部奪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進而進至瑞典邊界,使得原本中立的瑞典的內外政策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開始在對外政策方麵專注德國。西方大國試圖防止德軍侵占挪威的努力遭到失敗,主要原因在於英法聯軍缺乏統一指揮,兩軍不能協同作戰,同時西方盟國蔑視挪威軍隊統帥部,造成了各行其是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