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侵略性遠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範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深遠的影響。而在發起這次大戰的三個法西斯國家中,德國成為了法西斯軸心的“軸心”,二戰由德國法西斯的一係列遠程侵略擴張行為而向歐亞非各洲蔓延開來。
一戰後,協約國集團擊敗了同盟國集團。戰後,德意誌帝國皇帝退位,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魏瑪共和國成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了極為苛刻的經濟與軍事製裁,德意誌帝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國防軍也被控製在10萬人以下,並不被允許擁有空軍。嚴苛的、甚至有過度之嫌的懲罰措施使德國國內對《凡爾賽條約》普遍持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複仇情緒。另一方麵,魏瑪共和國麵對內憂外患所表現出來的軟弱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興起提供了可乘之機。
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就是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1933年,納粹黨已經成為了國會內第一大黨。1934年8月2日,總統興登堡元帥去世,希特勒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元首。此後的1936~1937年間,他相繼與日本、意大利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了法西斯三國軸心;又於同年違反《凡爾賽條約》,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這一係列行動使得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德國對波蘭的突襲,宣告了二戰的爆發。
(1)遠征東歐:德國突襲波蘭
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波蘭割讓但澤地區,並給予德國在波蘭走廊修建公路、鐵路的權利,遭波蘭拒絕。3月23日,英法結成軍事同盟,後對波蘭的安全予以保證。波蘭在德軍的進攻威脅下與英法結盟後,統帥部也製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然而在人數和裝備上較之德軍大為遜色。德軍為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於8月23日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共同瓜分波蘭的秘密議定。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航空兵利用天色的掩護,在2 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機場、交通樞紐、鐵路等實行“閃電戰”式的突襲,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麵對德軍的突襲,波軍猝不及防,500架一線飛機在機場被炸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混亂。此時德軍趁勢突破波軍防線。當日10時,希特勒向國會宣布,德軍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對德發表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保證,否則將對德宣戰。午後,法國也發出類似通牒。德國均置之不理。波蘭政府再三請求盟國立即予以軍事支援,然而英法雖在9月3日形式上對德宣戰,然而事實上卻並未給予波蘭以任何實質性援助。在兵力和兵器上都擁有優勢的盟軍指揮部沒有采取堅決的行動,英法軍隊始終消極應戰,違背了兩國政府對波蘭許下的諾言,且置自身的戰略利益於不顧。此種做法的背後,是欲將德國侵略的戰火東引向蘇聯。德軍繼續向波蘭境內迅速推進,從東麵和南麵兩方麵進攻華沙。9月15日,德軍占領盧布林,並逼近布列斯特。9月16日,德軍形成了對波軍主力的包圍圈。當天,波蘭政府撤往羅馬尼亞。蘇聯借口波蘭政府不複存在,悍然撕毀《蘇波互不侵犯條約》,出兵波蘭。9月18日,德蘇兩軍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會師。19日,波軍19萬人向蘇軍投降。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進行炮擊;26日,德國空軍轟炸華沙。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並於28日正式簽署了投降書。另一方麵,波蘭政府出逃後,波蘭愛國者繼續與侵略者進行鬥爭,然而隻是占領了一些孤立的抵抗據點,10月6日,德軍在波蘭的戰鬥行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