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現代的軍事遠征(1)(1 / 3)

第一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的侵略性遠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首次世界總體戰爭,雖然戰爭的主體發生在歐洲大陸之上,但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了這場戰爭,參與國別與人數之多、覆蓋麵之廣、戰爭手段之殘忍、傷亡之慘痛,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軍事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意誌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結成同盟發起的霸權爭奪戰,從德奧軍事同盟對歐洲諸國的遠征上可以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脈絡所在。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1900年,德國在經濟實力上已經躍居歐洲的頭號強國。隨著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擴展,海外利益在德國的國家利益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成為其中的主導性因素。國家利益重心的這種變動,又必然要求傳統軍事戰略的重新調整。1890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製定了“謀取世界霸權、以武力奪取海外原料產地和市場”的新的戰略。與此同時,“海軍主義”也成為新軍事戰略的重心。

德國軍事戰略的公開挑戰迫使把持傳統海上霸權的英國也不得不開始調整自己的軍事戰略。英國放棄了一直以來奉行的“光榮孤立”政策,轉而與日本、法國、俄國簽訂條約,以謀求共同安全,締造了對抗德國力量的軍事聯盟。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以後,各國都意識到大戰的迫近已經不可阻擋。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大戰中取得優勢,列強之間展開了瘋狂的擴軍競賽。這使得國際局勢進一步緊張。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的公約和宣言中雖然表示“希望限製陸海軍軍力及軍費預算”,但由於列強各懷鬼胎,毫無誠意,“和平”的姿態成為列強加速擴軍備戰的掩護物。此後,各國內部軍國主義泛濫,戰爭危機悄然蔓延於歐洲大陸,兩大陣營的高度對立與戰備使得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

20世紀,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的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日趨強大起來,已成為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彼時的塞爾維亞國內,出現了大量反對奧匈帝國統治的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而奉“實現民族的思想,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為奮鬥目標的“黑手會”便是這些團體中的其一。

1914年,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帝國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便為進一步發動軍事行動,攫取對巴爾幹地區的實際控製權做好準備,6月28日,奧匈帝國出動了2個兵團,而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熱窩巡視。奧匈帝國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地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會”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於是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6月28日清晨,“黑手會”與“青年波斯尼亞”組織在斐迪南大公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好了7名刺客。在市政廳的街角,斐迪南大公遇上了早已埋伏好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波,普林西波舉槍射擊,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而這一聲槍響,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危機就此爆發,之前早已做好戰爭準備的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找到了發起全麵戰爭的口實,同盟國執意發起對塞爾維亞的軍事行動,而由於俄國積極動員部隊,援助塞爾維亞,根據之前英、法、俄簽訂的結盟協約,歐洲列強悉數被卷入這場戰爭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爆發,到1918年11月結束,曆時共4年又3個月之久。大戰在兩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是德奧聯軍從波羅的海南岸進發,征伐東歐諸國、直指俄國領土的東歐戰場;其二,是德國經由比利時遠征法國所構成的西歐戰場。

東歐戰場:德奧聯軍入侵東歐諸國

(1)東普魯士戰役

戰爭初期,德國在東普魯士地區的積極防禦、交替推進戰略是其沿波羅的海南岸北上,遠征東歐計劃的第一步。依據法俄軍事協定,俄國向德國東線駐軍發動了東普魯士戰役。

8月17日,俄軍第1集團軍以3個步兵軍的兵力進攻東普魯士,拉開了戰役的序幕。8月20日,兩軍主力在古姆賓嫩展開大規模交戰,德軍失敗,傷亡1萬餘人,並開始向西撤退。俄軍指揮官對於最初的勝利產生了錯覺,認為德軍已被擊敗,戰役已基本結束。因此放棄了追擊德軍的機會,按兵不動,轉入休整。這使得德軍指揮部立即改變原定向維斯瓦河對岸撤退的計劃,掉頭攻擊已築下營帳、毫無戰鬥準備的俄軍。在分化了俄兩個集團軍後,德軍僅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便殲滅了俄第2 集團軍的主力,斃傷、俘虜俄軍12萬餘人。又於涅曼河流域殲滅俄第一集團軍11萬餘人,取得了東線的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