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貞觀之魂(2 / 3)

畫外音:

貞觀君臣的曆史意識是他們審視自己的坐標,他們在曆史的經驗中,看到自己的曆史責任和機遇,因此唐太宗能成為中國曆史上文治武功最為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本人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十八歲跟隨父親晉陽起兵,曆經大小戰役無數,是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文治是考量一個皇帝治世的標誌,唐太宗任賢納諫,正身修德,曆史上沒有哪一個皇帝能和他相媲美,如果說武功是需要條件和機遇的,那麼唐太宗是趕上了那個機遇,但是他文治的成就,就不是機遇了,那麼唐太宗的文治靠的是什麼呢?

孟憲實:

文治方麵呢,唐太宗說,過去我不讀書,貞觀以後刻苦讀書,手不釋卷,碰見曆史上的那些善良的行為,好的行為,好的經驗,我都努力效仿學習,采取同樣的措施,所以呢,幾年下來以後,國家安定,人民富庶,大臣忠誠,父慈子孝,他說我文治方麵也是超邁古代的,我覺得唐太宗有兩條還是最重要的,最值得我們重視的,第一,就是以人為本,這個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叫民本主義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閃光的一種思想,它雖然建立在君主製度的體製之上,但是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最好的一種理論了,所謂好的理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在製定政策,設置製度的時候,它能考慮到百姓的位置,它考慮很重要,如果它不考慮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它能夠以人為本考慮人的性情,考慮人的因素,在那個時候就更有利與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加到國家建設上來,所以像科舉製度什麼人都可以來參加考試,它就使得這個政權的社會基礎,更廣泛,更深厚。

能夠更多地調動社會的積極因素,參加到國家的建設中來,那麼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民本主義,這套以儒家為代表的這套學說,其實就是支持這種製度的,它們是互相貫通的,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認可這個東西,都認可民本主義,過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後,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他就不是這樣,當時的形勢呢是孔子的地位已經很確定了,孟子的地位也比較確定,在孔廟中孟子是陪著孔子一起接受祭祀,可是朱元璋就挺生氣,孟子這個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孟子說過一些話,他很不愛聽,什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怎麼民比君還重要,這不行,什麼“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什麼意思,民意跟天意是一樣的,他也不愛聽,所以他很發火,就做了一個決定說把孟子那個老頭,把孔廟中拉出來不要他。可是孟子陪空子祭祀這也是老傳統了,很多年了,大臣們都不同意啊,說這個怎麼解釋啊,不好解釋他說誰要提建議,我就殺了誰,當然最後還是有人不同意,還是委婉地提出建議,說我們這個沒法跟後人解釋啊。他說那怎麼辦,他說了那麼多難聽的話,最後達成一個妥協方案,四書考試,四書五經,那個四書裏麵是有《孟子》的,原來用《孟子》的原文,現在朱元璋決定,刪《孟子》那本書,把朱元璋不喜歡的那個話全部刪掉,那本書就叫《孟子節文》,《孟子》不再是原書了,是一本《孟子節文》,刪掉了多少句話呢,85條。

說這事兒幹什麼呢,就是讓跟唐太宗比,《孟子》的原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上次我們都講了,唐太宗是怎麼說的,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要治國家,必須先存百姓,把百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因為這本質上對他這個君主更有利,這很簡單,但是到朱元璋的時候,連這個表麵文章都不願意做了,他聽不懂,聽不得這種話,所以這個曆史的進步,並不是隨著時間直線進步,到朱元璋這兒,就他的政治思想,那比唐太宗就差了一大截,所以我覺得唐太宗這種重民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對貞觀之治是有意義的,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一個君主,一個皇帝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夠這樣重視百姓,多難得啊,第二點呢,我覺得作為一個皇帝,很重要的就是克己納諫,唐太宗經常跟大臣們討論問題,有時候就說,說你們看看我跟古代的君主有什麼不同啊,到了貞觀後期說話的人就很少了,大家就唯唯諾諾,這個沒什麼好說,您什麼都第一就完了,趨於應付,唐太宗自己還是做了解釋的,他說我怎麼能夠對待君子和小人,我讓君子小人各安其位,我不是見了小人就殺掉,也不是那樣,讓他各盡其能,這是用人,我對待民族我能夠平等對待,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剛才說的這兩條,一個是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一個是克己納諫,就這點而言,唐太宗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國的皇帝體係中,李世民絕對是獨一份的,後代的人崇敬他,崇拜他,為什麼的,還是覺得大家做不到啊。

畫外音:

貞觀時代,身為皇帝的唐太宗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可是貞觀的輝煌不是一個努力的結果,貞觀時期的大臣,一直到今天他們的故事還在流傳,魏征,房玄齡等等,這些熟悉的名字就像聖賢的符號一樣,被人們廣為傳誦,但是人們隻記住了他們直言進諫忠心侍主的一麵,而僅有這些並不能成為貞觀之治的全部,曆史的記載在他們身上,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它們同樣是貞觀時代的一道色彩,那麼在貞觀時期的大臣們身上,究竟還有哪些是人們所不知的呢?

孟憲實:

貞觀時期皇帝如此做,大臣們呢,我們也講了很多故事,大臣守法,大臣進諫,都表現得盡職盡責,很奉公,還有些事情我們都沒有講,比如說貞觀的大臣們,他不斂財,很多大臣家裏搞得很窮,這是真事兒,比如說講幾個人吧,岑文本,中書省的副長官當了很多年,後來就當了中書令,家裏那個房子又小又濕,地勢也不好,房子小,有人勸他,你也得置點家產啊,他說我置什麼家產,我現在做了這麼高的位置,我怕我這點事做不好,我還有工夫管這個嗎,沒工夫管,他有的是機會,比如說他想以權謀私,簡單點做,家裏很容易解決了,不,不做,貞觀七年的時候,戴胄去世了,戴胄有名的大臣,戴胄生前是什麼官呢,戶部尚書,戶部尚書是什麼官呢,如果用我們今天的職務來比,大概就是銀行的行長,財政的部長,工商局的總局局長,還有土地建設部部長,總之這些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個戶部尚書大,也不如戶部尚書管的事重要,戶部尚書管的事多,戶部尚書就是掌管國家的經濟脈的,所有的賦稅土地、人口全歸他管。可是家裏窮成什麼樣,臨死的時候,要在他家舉行吊唁儀式要擺個靈堂,因為他家沒有正堂,本來應該有個正堂有個側室,他有正堂,沒法辦,這個儀式沒法舉行,房子不夠用,李世民感歎,我的大臣都這樣,給他蓋個廟國家出錢,現在蓋了一個廟舉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