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在痛苦中做出了決定,立他並不滿意的兒子李治當太子,隨後唐太宗有竭盡餘力幫助太子擺平一切事務,以求給太子留下一個好的基業,但是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也就是貞觀十七年史學家認為,這是唐太宗一生中的重要轉折,從這以後唐太宗的生命狀態急劇下降,僅僅六年以後一個英明的君主終於走完了他人生的曆程,貞觀時代也隨之解釋,但是唐太宗給人留下的疑問,沒有隨著他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唐太宗的晚年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一個英雄的暮年是如何逝去的,我們如何以現代眼光審視那個遙遠的過去呢?
孟憲實: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唐太宗的家族是有家族病史的,那個時候叫風疾,這種病在當時其實是一種很含混的病,我們現在很多病在當時可能都叫風疾,現在有研究者認為呢,唐太宗他們家族是高血壓病史,他父親就是這樣的,唐太宗是這樣的,後來他兒子李治也是這樣的,從地方進貢的貢品中發現一些藥物跟治療高血壓有關,所以懷疑他們是高血壓病史。
唐太宗是一代英雄,貞觀十一年十月有一次唐太宗在洛陽,洛陽打獵,那個時候的打獵呢,就是一種準軍事活動,相當於軍事演習一樣,大概也是把獵物圈起來然後趕出去,唐太宗就在野豬的出口處在射箭,那次狩獵好像主要是野豬,唐太宗在這邊是一箭一箭,連射四箭,斃掉四頭野豬,可是有一頭野豬是個公豬,沒有被他射中,衝著唐太宗就撲過來了,很快就到了他的馬鐙前,跟他一起打獵的大臣唐儉,民部尚書唐儉一看野豬都衝到皇帝跟前了,就手忙腳亂地從馬上跳下來要跟野豬搏鬥,結果刀也沒弄清楚,唐太宗就手起刀落,啪,把這個野豬就給砍斷了,這個都是瞬間完成的,連射四箭,這麵箭要放下再重新拿刀砍斷公豬,那時候的唐太宗身手矯健,那是貞觀十一年的時候,僅僅過了幾年,唐太宗的身體就不成了。貞觀十六年以前,唐太宗還有多次打獵的記錄,證明他身體還不錯,貞觀十七年以後,隻有二十二年的時候打過一次獵,規模還很小。
除了家族病史這個原因以外,貞觀十七年的太子事件,對唐太宗的心靈的打擊一定是很沉重的,從此以後,他的精神狀態就不佳,他要急於解決所有的問題,過去的那種從容不迫、那種娓娓道來的皇帝看不見了,現在他忙著處理一個又一個緊急事件,貞觀十八年決定去征遼東,結果是失敗而歸,回來以後就是大病一場,那以後唐太宗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有的時候一個傷寒就是一個感冒,他要病三個月,越是到這個時候身體越不行的時候,就會病急亂投醫,唐太宗認為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解決,這身後的事兒他不放心。所以就采取了一個最不應該采取的辦法,在此以前唐太宗多明智啊,他議論秦始皇,議論漢武帝,說這些這麼聰明的皇帝,那麼偉大的皇帝,開疆擴土多厲害,但是竟然迷信長生不老藥,還去求仙,去求藥多愚蠢啊,可是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自己竟然也走到這條路上來了。這個聰明一世的人就可能糊塗一時,保不得晚年忽然想起這個辦法,一個來自天竺的神人,號稱活了二百歲,一定是長生之術,他怎麼說了,太宗也就信了,於是就讓他煉丹,吃了以後呢,說是不管用,其實呢,從貞觀的二十年以後(唐太宗)開始服丹,貞觀二十三年忽然去世,大家一致地認為就是吃這個藥吃的。本來想長壽結果反而促成了早死。
這麼幾件事,使得晚年的唐太宗,我們的感覺實際上是有點淒涼的,兒子們的事情,殺了那麼多的人,大臣們之間又不放心,又不團結,互相之間的攻擊那麼多,這身後事真的不可放心,所以他就要勉勵自己,勉強做不該做的事,所以唐太宗這麼樣一個結局,我們都覺得替他惋惜,這就像熟人一樣,看他犯人一個不該犯的錯誤,真是替他惋惜,英明的一世,怎麼在這個結骨眼上,犯這種低級錯誤,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有的時候是把持不住的,這麼聰明的唐太宗也犯這樣的錯誤,這又是一次證明。
畫外音:
一個英雄的隕落,應該同落日般輝煌,但唐太宗不是這樣,他的死讓人們多少有些遺憾,有些淒婉,但唐太宗絢麗的光芒讓曆史永遠地記住了他,他叱吒疆場、無往不勝,他克己納諫、君臣和諧,他以民為本,四海升平,短短的二十三年,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談資,貞觀君臣為什麼會對後來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他們為什麼能建立一個很和諧的社會呢?
孟憲實:
想一想貞觀時代呢,我們還是不免很激動,有很多事情讓我們覺得值得留戀值得回味,值得永久地去研究,比如說貞觀君臣,他們的那種曆史責任感和曆史意識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有貞觀之治我們就會研究它為什麼會有貞觀之治,一千多年以來,大家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一個美好的社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那個時候的貞觀君臣他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行動,那麼多對未來有影響的行動,其實跟他們的曆史意識是分不開的,這些來自隋末的,貞觀君臣們,接受了那個教訓,所以為了避免重蹈隋朝滅亡的覆轍,他們另開了一條道理,通向光明的盛世的道路,其實那僅僅是一部分,貞觀君臣的曆史眼光,絕不是僅僅限於隋朝的,我們從唐太宗和他大臣們的言論中,能夠看到很多他們討論曆史問題的話題,討論漢光武帝,討論漢武帝,討論秦始皇,正是因為從這些先輩的身上,特別是那些成功者的身上,唐太宗他們是取得了很重要的很寶貴的曆史經驗的,就是說曆史怎麼學習,不僅要學它的教訓,還要學習它的經驗,其實經驗很重要。
唐太宗有一次講,他把曆史上的人物跟自己做了對比,他說,就武功而言,曆史上的這些開國君主一般都是40歲以上及隻有漢光武帝劉秀起兵的時候,是33歲開始打天下,他說我呢,我18歲起兵,24歲定天下,29歲升為天子,所以我的武功超過了曆史上任何一個,這不是假話,這是事實。另外一方麵,他在民族的關係上,古代任何一個朝代,包括漢朝、秦朝都有跟外族嚴重衝突的時候,被北方的民族打得落花流水或者弄得不可收拾,但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是這樣,他說我與各族是平等的,所以我取得的成績呢,那也就是海內和諧,我認為在這個方麵,在遠來夷這個方麵就是對遠方有良好影響這個方麵,也是超過古代的,這是唐太宗的自我評價,我們不認為他這個評價是過分的,其實是很正確的,因為唐太宗時刻把自己放在一個曆史的位置上去看待,我跟古代的先賢,跟哪個比,我還有什麼差距,跟哪個比我還有什麼長處,長處就要發揚,短處就要克服,所以呢,他始終有這麼一個曆史的坐標,這是非常重要的,他就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一個人知道自己的過去,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未來,你會總結你自己的經驗教訓,然後以後好做,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它也是由人組成的,它也有理智的一麵,這個曆史的定位就是很重要的,你知道過去你就知道未來應該怎麼做,唐太宗貞觀君臣是知道的,所以貞觀時代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的輝煌,一點都不奇怪,這個曆史的創造是有意識地創造,不是碰上的。所以這裏麵的經驗即使我們今天看來,也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