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在上一期節目中孟憲實先生講到唐太宗的晚年還是出現了一個,令很多帝王都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立儲的問題,立儲問題不是誰當皇帝的問題,而是唐朝需要一個怎樣的皇帝,它直接關係到唐朝未來的走向,唐太宗徘徊在自己的幾個兒子之中,猶豫不決,最終他確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事實上確立李治唐太宗還是猶豫的,還是不滿意的,但是他為什麼選擇了李治呢?他看中了李治的哪些方麵,唐太宗是如何考慮的。
孟憲實:
上一講講到,在兩個皇子之間,李世民最後決定,還是立李治,為什麼要立李治,僅僅是因為他個人的的因素嗎,我們的答案是,不是,李世民看中李治的,不僅僅是因為李治的個人因素,更主要的是看中了,李治背後的因素,擁護李治的團隊十分之強大,都有誰呢,我們擺一擺,長孫無忌,不用說了,太子的親舅舅,是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大臣。當年李世民就說過,我跟無忌之間那就是情同父子,我們的關係是誰也離間不了的,可見兩個人的關係之鐵,長孫無忌這個人呢,曆史的記載,他說話不太多,善於寫文章,讀書很多,李世民征求意見的時候,大家說一說,看我最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對,長孫無忌就會說陛下做的沒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執行惟恐來之不及哪有什麼錯的地方,他是這樣一個人,但是在擁護李治這個問題上,表現出無比的堅決,這個很重要。
博弈雙方,誰堅定,誰就有可能取勝,在這個團隊裏還有褚遂良,褚遂良是貞觀後期成長出來的,一個新的政治家。善於寫文章,善於言詞。敢於提意見,被大家認為是繼魏征之後最敢發言的人,他擔當的角色看起來也是按照魏征的那個路數走上來的,從諫議大夫當上來,敢提意見,敢提意見,敢說話,這個在兩軍對壘中,也很重要,你心裏有所想,你不說,不說人家裝作你不知道了,在這個團隊裏麵還有一個人物,不太清楚,不太明顯,其實他很有利,就是李世勣,就是小說中的徐茂公,這個人啊,跟李治的關係很鐵,怎麼呢,李治不是晉王嗎,山西那個晉王他年紀小不到山西去,那麼這個李世勣就作為晉王府的長史在山西那邊主管工作,李世勣在山西那邊,主要的工作是軍事工作,保衛北方前線,他立的功勞就大了,他在那邊當了很多年的地方軍政長官,李世民說過,有李世勣在,我們就不用修長城,你就是我的長城,你看這話說的。這個李世勣呢,雖然跟李治是這樣的一種,看起來不親密的關係,但實際上這是工作的關係,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其實最鐵的關係就在這個時候誕生的,因為李世勣在前線取得的點滴成績,任何成績功勞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李治這邊都是算一份的,他回來要向李治彙報的,所以李治等於他一直的領導,所以他肯定是擁護李治的這是不用說的。
原來的工作關係,現在變成君臣關係一定是要擁護的,而李世勣是個什麼人呢,是個軍人,這個時候李靖已經老了,李靖年紀也很大了,侯君集也不成了,所以現在數得上的將軍那就是李世勣啊,所以唐太宗對李世勣,心裏麵稍微有點複雜,但是還是要倚重的,有一次李世勣病了,醫生給開個藥房,說這藥引子要龍須,哪兒有龍須啊,把唐太宗的胡子剪下來,燒了,燒成灰,給他做藥引子,李世勣喝了這個藥感激涕零,感動得不得了,君臣關係多好,多好,所以在李世勣這個事情上,李世勣屬於這個集團軍方代表,你看這個團隊人馬就齊全了,有老政治家代表長孫無忌,新政治家有褚遂良,軍方代表徐世勣或者叫李世勣都是一個人,而這些人擁護李治都有特點,什麼特點,都堅決,所以這一派就顯得特別有攻擊性,對於對方那一派而言,我們說擁護李泰的也是有人的,但是那也人的情形跟這些人不一樣,他們都是因為看見唐太宗喜歡李泰所以就跟著起哄,跟著擁護李泰,跟李泰沒有那麼堅定的關係,包括房玄齡,岑文本,劉洎這些人,都是中樞門下兩省的官員,文臣居多,這裏麵不存在一個很完好的那種人才結構,大家看皇帝眼色行事,皇帝喜歡李泰,他們就跟著喜歡李泰,但是現在皇帝猶豫了,他們就沒了,所以你看在這個時候,李泰的那一派人沒什麼人說話。原來都支持,現在都哪兒去了,沒了,找不著了,關鍵的時候沒有聲音,這就說明那一派人馬,支持不力,這一派人馬支持有力,而這一派又人才齊備,所以說唐太宗與其說是選擇了李治,不如說選擇了李治背後的這個團隊。
那麼我們看李治確立的過程,這個事情還在重演,還是一樣的,怎麼決定立李治呢,有一次開個小會,大臣們都散了,留幾個人開個小會,有誰呢,長孫無忌,李世勣,房玄齡,褚遂良,李治,加上李世民六個人開個小會,李世民看大臣都走了,他自己就很苦惱的樣子,他說我三子一弟,我三個兒子,承乾,李泰還有李治,我的一個弟弟就是漢王元昌,他們都這樣,我活著實在是無聊得很,一頭撞到床上去,然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趕快把他扶起來,然後皇帝把自己的刀撥出來要自刺,就是要自殺的樣子,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又把這個刀搶下來,把刀搶下來就扔給李治,你看這個小範圍內,他這個動作扔給李治,長孫無忌就問,皇帝你到底想立誰啊,皇帝說我立李治吧,我想立李治,然後長孫無忌說,得令,皇帝已經命令就立李治,有不同意見格殺勿論,誰會有不同意見啊,在這個地方隻有房玄齡有可能有不同意見,可是你看格殺勿論都出來了,房玄齡那個人可不是跟人爭的人,而且他是個少數派在這裏麵,褚遂良,李世勣,長孫無忌還有李治就在跟前,房玄齡能說什麼,我不同意殺了我吧。那不可能的。
然後你看李世民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就對李治說,說李治你趕快謝謝你舅舅吧,你舅舅答應你做太子了,他不說我讓你做太子,他說你舅舅讓你做太子,你趕快謝他,李治就過來給長孫無忌磕頭。然後這個事就算定了,內部核心會議就算決定了,皇帝還是有擔心,說咱們定了,大臣們會不會有別的意見啊,長孫無忌說沒問題,我來去做工作,也沒有那麼說,那意思就是說放心,李治影響多大,大家都說他是好孩子,都說他是未來好皇帝,肯定異口同聲的。就是他的氣勢,朝廷大臣們也沒戲,就是有反對意見都格殺勿論了你還有什麼說的,所以第二天,就搞了一個民意測驗,這個民意測驗真是走形式,然後皇帝就說,太子承乾謀反,李泰心中傲狠,心理不健康,這個人不好,說現在我們想立一個新太子,大家看看立誰啊,把那倆都否定了,然後說還立誰,大家異口同聲立李治,然後長孫無忌說,你看大家一致吧,要立李治。背後不知道做了多少工作,再說這是個等額選舉,隻有一個名額,一個候選人,這個沒什麼說的,這就立了李治,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能夠看到,唐太宗是委屈的,唐太宗是有妥協的,他幹嘛又哭又鬧又想自殺啊,李治他不滿意啊,不滿意,可是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長孫無忌這幫人來擁護李泰,那不就簡單了嗎,他就不必費這個勁,但是他們偏偏擁護一個弱的。兩個搭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