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太子廢立(1 / 3)

畫外音:

在上一集,孟憲實先生講到,唐太宗長子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出現了危機,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開始對太子之位進行明爭暗鬥,倆人之間的爭鬥可謂不亦樂乎,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成為最後贏家的既不是太子李承乾也不是魏王李太,而是唐太宗的另一個兒子晉王李治,在上一集中,唐太宗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要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為什麼沒過多久就改變了立場,廢了李承乾立李治做了太子,李承乾究竟是怎樣丟了太子之位,李治為什麼會成為太子,唐太宗又為什麼要做出這種決定呢?

孟憲實:

上次我們講到,貞觀後期出了很大的問題,這就是太子地位的危機,有多種元素促成了太子地位發生危機,這個事情是貞觀後期最大的一個問題。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它就是懸在朝廷上麵的一把利劍,是一塊石頭壓在所有大臣和皇帝和皇子們的心中,當了十幾年的太子李承乾地現在是否能當下去是一個問題,如果不當太子了,後果可以設想,所以他必須全力爭取保住太子這個位置,用什麼辦法都可以。要不然就是天壤之別,差距太大了,作為魏王的李泰,他想奪太子的位置這個野心也暴露了,人家也知道了,誰都知道了,路人皆知,他現在也一樣,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如果太子李承乾的地位保住了,以後當了皇帝,這個魏王的下場會怎麼樣,我們也能想象,所以對魏王來講他也隻能進不能退,唐太宗呢,他是父親,又是皇帝,他不希望政局發生動亂,也不希望兒子們之間發生廝殺,但是他以前的那種因為感情的偏向,造成的現在的這種結局他也沒法左右了,如果這個事情沒發生,那還好辦,一旦發生各種力量都攪在一起了,他個人的意願也很難實現。

貞觀十六年六月六號,這是個什麼日子呢,這是玄武門政變十六周年的紀念日差不多,十六年前的前兩天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十六年後,六月六號,唐太宗發布了一個新的命令,就是追認原來他的哥哥李建成為太子,這是一個象征意味很濃的動作,是個政治動作,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對當年,對他哥哥采取的措施,表示了一點悔意。重新恢複人家太子的地位了,也表明了他的一個心中的願望,希望那樣的悲劇不要在下一代重演,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現在朝廷中這種情形他也控製不了,因為涉及到未來誰當皇帝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所有的大臣,這是政治上的一種賭博,說是博弈就是賭博,是一場賭局,結局誰也看不見,但是有些結果是可以預料的,不入局,不進場一定是失敗者,我沒有參加這場鬥爭,後來跟我沒事,那你肯定也沾不上光,但是入局也不一定就贏,可是不入又不行,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卷入到這場政治賭博中去,而未來究竟怎樣誰也說不清楚。

畫外音:

唐太宗下詔恢複哥哥李建成的太子稱號,其實是做給皇子們和眾大臣們看的,通過對當年玄武門事變的追悔,唐太宗暗示大家,他沒有任何換太子的想法,雖然唐太宗在試圖保護太子,但是他的良好願望很快就破滅了,在遠離政治鬥爭中心的長安以外,發生了一件誰也沒有想到的事,徹底暴露出皇子們的野心。而且這件事還引出了另一個天大的政治陰謀,那麼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孟憲實:

到貞觀十七年元月,魏征去世,太子的保護傘又少掉了一個,貞觀十七年的正月,李世民還在表態堅決支持太子,但是這都是表麵文章,一直到三月份發生了一個誰也預料不到的一件事情,才把現在這種局麵,突然向前推進了,這是一個什麼事呢,齊王李祐謀反事件,齊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個兒子,他是陰妃所生,他被封在齊地,他舅舅有一次就跟他說,說你的兄弟很多,陛下萬歲之後一定有一番爭奪,所以你要提前有所準備,怎麼準備啊,最好請一些壯士,武藝高強的人到你身邊來保護你,不要出什麼意外,史書記載,這個齊王李祐性浮躁,馬上就同意了,跟他舅舅一拍即合,好,趕快給我找人,他舅舅在江湖上聯絡了一些勇士,江湖人士,有武藝高強的就進了齊王府。

這件事對於齊王來講,是不是能達到他預期的目的,這是要劃一個大大的問號,政治鬥爭你弄兩個武士在身邊真的管用嗎?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帝國時代,是一個君主專製的時代,中央集權君主專製,在這種體製下呢,權力過分集中,都在皇帝一人手裏,所以維護這個體製的成本,費用也很高,所有的人都可能成為防範的對象,跟皇帝越親近的人越容易成為防範的對象,像親王這種人,怎麼防範?從親王這個角度講怎麼自我保護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曆史上記載的,會保護自己的一般都不是像齊王這樣做法,都應該是什麼呢,喜歡讀點書,好文不好武,這是一個好處,另外呢,好文也都是雕蟲小技,搞點什麼什麼研究,跟國家沒什麼關係,跟曆史也沒什麼關係,然後呢,絕不建立自己的私人網絡,不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孤人一個,孤寡一個,不跟任何人有來往,不結成自己的勢力,這樣人是比較安全的。

可是齊王這種行為呢,其實是不安全,結果他又喜歡打獵,又喜歡惹老百姓,搞得當地民怨沸騰,他手下的這個掌使叫權萬紀,是他的手下的官員,實際上那也是朝廷派來輔佐他,也就近監督他的一個朝廷官員,他平時要向齊王進諫,也要向朝廷彙報,所以這個權萬紀,看見齊王總跟江湖術士搞在一起就很替他擔心,可是權萬紀這個人呢,就是那種隻要對皇帝忠誠,不講任何方式方法的人,隻要認為你不對,他就給你直來,直來直去的,所以他就直接批評齊王,齊王當然也就不服啊,兩個人關係就越來越緊張,後來權萬紀就把齊王手下的江湖人士給趕走了。齊王喜歡養鷹、犬,他全給放了,齊王想玩也玩不成了,然後還不斷地給朝廷彙報,皇帝就多次寫信批評齊王,你不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麼做,齊王就更加緊張,有一天權萬紀的家裏麵掉了幾塊石頭下來,所以權萬紀就懷疑是齊王手下的那幫人江湖人士幹的。他覺得自己生命有危險,他就趕快給朝廷彙報,朝廷就說,權萬紀和齊王李祐一起到朝廷來彙報工作,一起來。接到朝廷這個命令李祐傻了,他覺得自己被權萬紀出賣,一定是怎麼回事,這回要接受嚴重處分了,不行,我不能上這個當,不能憋這口氣,權萬紀剛走,他領著人馬就把權萬紀給抓住給殺掉了,殺掉了呢,就招兵買馬,造反了,宣布造反。

朝廷當然就知道消息了,就派大軍來鎮壓。結果朝廷的軍隊沒到,齊王就被自己的手下活捉了,後來被押送長安,皇帝賜死,他自殺了。這就是齊王李祐謀反事件,齊王李祐謀反事件本身有一個意味,意味深長的是什麼,這些皇子們,這些親王們,現在都在為皇帝萬歲以後做打算,都在做未來的打算,這種打算有各種各樣,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沒有關係,但是說明什麼呢,大家都對未來感到沒有把握,都有點危機感,那李祐是做得太過分了,把這個情緒暴露得最清楚,不過李祐這件事他自己自殺了這就算了,但是最重要的是,由李祐這件事,引發起一個更大的案子,什麼案子就是太子謀反,太子手下有一個叫紇幹承基的人,太子派人去刺殺魏王就是這個人辦的,紇幹承基。他跟齊王府的那些江湖人士有來往,結果那邊案子一審,就把這個紇幹承基給帶出來了,他也參與了那邊的某些陰謀。應該是死罪,紇幹承基不想死,那時候就有立功贖罪的辦法,所以他決定檢舉太子,向朝廷告發太子謀反,太子謀反就因為紇幹承基的告發,露出了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