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太子廢立(2 / 3)

那都有什麼人參加了太子謀反計劃呢?吏部尚書侯君集,這是這個陰謀集團裏麵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吏部尚書官很大,而且是原來的秦王府的骨幹成員。貞觀十四年統兵攻打高昌,功勞是很大的,他按他的預想啊,他回來就應該升為宰相,魏征曾經還向唐太宗推薦過,說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幹,結果他想打完了高昌這麼大的功勞回來了,應該升官了吧,沒有想到,回來官沒有升成還差一點吃了官司,就是有禦史告發他,在高昌軍紀不嚴,有掠奪行為,朝廷一審,果然有其事,皇帝最後呢,就是免於刑事處分,沒有真正地付諸司法,但是他想升官的這個事,也就成了泡影,從此以後就是牢騷滿腹,怨氣衝天,覺得在現在的這皇帝手下沒戲了,宰相是當不成了,他的女婿叫賀蘭楚石,是太子的千牛衛士,千年就是貼身的保護人。也是武裝人員,太子手下有十六個千牛衛士。那都是最親信的人了,所以賀蘭楚石就把太子和侯君集的關係建立起來。通過賀蘭楚石太子就拉攏侯君集,侯君集也願意頭投靠太子,現在的皇帝看來是沒戲了,對他來講是沒戲了,希望下一個皇帝能夠對他更好一點。所以他就向太子報告,出主意,說我這雙手,可是很厲害的,現在就歸你了,歸太子使用,什麼時候說用那咱們就用,那就是願意幫助太子殺人了。

在太子這個小集團裏麵還有別人,比如說杜荷,是杜如晦的兒子,他跟太子說了,說如果有什麼問題,比如說朝廷有什麼動向,要換太子的話,你怎麼辦呢,你就在東宮稱疾,說暴疾,說得了非常嚴重的病,皇帝肯定來看你,咱們那個時候動手,這都是預案,大概還有一種想法,如果出現什麼,不尋常的情況就領兵殺進西宮,殺進太極宮,就是殺到皇宮裏麵去,他是東宮,那邊是西宮,我們這之間很近,齊王祐謀反事件爆發的時候,太子還說過這個話,說齊王祐,齊地離長安那麼遠,根本沒戲,我們這麼出什麼事,隻有這麼近翻過就到了。所以從一係列跡象看來,他們這個計劃是大概是這樣,就是當太子確實出現危機,確實被證實要被拿下的時候,他們要采取軍事動作,這個動作主要的現在看來就是衝進皇宮,把皇帝控製了,控製住,那就是玄武門政變的重演。完全按那個路子走的,但是必須說明這是個預案。

畫外音:

太子李承乾被人告發謀反,然而根據孟憲實先生的分析,太子的謀反計劃不過是一種應急預案,他並不是真的想要謀反,而完全是為了自保,但是無論如何,現在計劃已經敗露,太子及其黨羽,畢竟還是犯下了謀逆大罪,那麼唐太宗會如何處理呢?

孟憲實:

唐太宗為這個案子,還是真是費了很多的腦筋,首先侯君集是由唐太宗親自主審,他跟侯君集說,說你跟我那麼多年,出生入死,我現在不想讓你最後時刻受委屈,我還是親自問你,你要是讓那些小法官來問你,那些刀筆吏來問你,你肯定要吃不少苦的。所以我不能讓你受這個委屈,我還是要親自問你,後來侯君集也就承認了。會後呢,唐太宗跟大家商量,跟其他的大臣商量,可不可以饒侯君集一死,畢竟是立過功勞的人,大家都不同意,謀反,這麼大的事還能讓他活著嗎,侯君集當著太宗的麵表示,自己還是有罪的,罪該萬死,但是希望自己能夠留下一個血脈。唐太宗也同意了,他的夫人和他的小兒子發配嶺南,其他的人就按照法律該連坐的都連坐,該死的都殺掉了。唐太宗跟侯君集說的,最有感情的一句話,就說因為你啊,我以為再不能上淩煙閣了,淩煙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是貞觀十七年二月份,就是魏征死了以後不久,唐太宗把自己手下的那些有功之臣,在淩煙閣每個人畫了像寫了讚詞,那裏麵當然也有侯君集,曆史上還有一種記載說,侯君集的畫像就是在淩煙閣上的畫像,曾經被塗掉的一半,後來太宗不讓再塗下去了,所以就留下了一半,當時唐太宗跟侯君集的說法還是,為卿不上淩煙閣。我怕見著你的畫像太傷心樂,所以我以後再也不上淩煙閣了。

畫外音:

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對於唐太宗是個沉重的打擊,謀反是大逆不道的死罪,既使是昔日的有功之臣,唐太宗也隻能忍痛依法處死,可是更棘手的問題還在後麵,那就是應該如何處置太子李承乾呢,唐太宗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

孟憲實:

那麼這件事情別的人都好處理,最難處理的是太子,太子的這些計劃是跟他的地位危機有關的,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防範動作,可是太子的危機是怎麼形成的呢?皇帝是有責任的,作為父親他是有責任的,這個時候現在太子的陰謀已經暴露了,確實如此,怎麼處理太子呢,這唐太宗是最緊張的一件事,心裏也是最難受的一件事,他就跟大臣們商量,說太子怎麼辦呢,侯君集他們都好辦,那太子怎麼辦,你們說說應該怎麼辦,誰都不吭氣,誰也不說話,長孫無忌也不說,房玄齡也不說,這麼大事誰敢說啊,說不殺,這依法不合適,說殺,這不知道是不是太宗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不重要的大臣叫來濟,他說話了,說這個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應該皇帝不失為慈父,慈父是不能殺自己的兒子的,太子也可以平平穩穩地過完他的餘生。這樣就成了,其實就是太子不要殺,這也就是唐太宗想了很久,最希望得到的一個答案。可是所有的大臣都不提供這個答案,都不願說,不敢說,隻有一個小官來濟,把這個話給說出來了,皇帝肯定是心存感激,後來來濟官也升得很快,太子謀反事件爆發,太子和太子的一班人都受到了處分,太子當然就宣布廢黜了。

畫外音:

太子李承乾最終被廢了,緊接著就是推立新太子的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魏王李泰當上新太子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唐太宗卻沒有馬上立李泰為太子,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