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太子危機(1 / 3)

畫外音:

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稱帝,隨著貞觀之治的開創,唐太宗李世民逐漸進入了事業的高峰期。但李世民心裏始終有一個陰影,那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他曾經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這成為李世民心中一生都揮之不去的痛,他不希望兄弟之爭的悲劇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而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之後的下一任皇帝就是唐高宗李治,但根據史料的記載,李世民最初立的太子,並不是李治,而是長子李承乾,李承乾八歲被立為太子,一直被視為皇位理所當然的接班人,唐太宗對他也一度非常滿意,那麼李承乾的太子危機是從什時候開始發生的,他為什麼最終被廢,李治又是怎樣成為太子的呢?

孟憲實:

唐太宗當上皇帝本身是逆取,是奪權得來的,到了他的晚年,他的兒子之間又出了問題,他的太子就是李承乾,又開始出問題。我們叫它太子危機,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從太子這一生中的各個階段來看,來回顧這個問題,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生的第一個孩子,那當然就是嫡長子。武德九年的十月份,李世民當上皇帝的兩個月以後就立了李承乾做太子,那個時候他是八歲,史書有記載,說他很聰敏,太宗甚愛之,特別喜歡這個長子。所以他從童年到少年的成長,還算是很順利,沒出過任何問題,到貞觀九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李承乾都是十八歲的人了,太上皇去世了,李淵去世了,按照規矩、按照製度,李世民作為太上皇的兒子他應該守孝的,他當然不像平民那種守孝三年,就是在太上皇喪禮期間,皇帝不能履行皇帝的職務,在這個時候他要把皇帝的職務交給誰呢,交給太子,李承乾在那一次,是第一次掌管朝政。

在這個時間,史書記載,李承乾表現得非常好,大家有口皆碑,都給他稱讚,具體的說話有如下幾種。說李承乾頗識大體,在他執政監國這段時間裏麵,看問題看得很全麵。知道從大處著眼來解決問題,另一種記載說他頗能斷事,就是他拍板辦什麼事效果很好,作用不錯,也能顯現出他的聰明才智,皇帝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大臣對他的表現也很讚譽有加,這個時候太子當然都沒有問題,所以太子的早年,是很順利地成長,長勢良好。到貞觀九年,太子監國的時候,他表現得尤為出色,大家對這個未來的,皇帝的接班人就是挺放心,皇帝更放心,從此以後,唐太宗出去,離開長安,或者到洛陽去,或者出去行圍打獵,都讓太子監國,他很放心的,所以這個時候,一直到這個時候,太子沒什麼問題。

畫外音:

李承乾的表現中規中矩,可以說在太子之位上,是稱職的,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唐太宗開始喜歡另外一個兒子,那就是魏王李泰,唐太宗和長孫皇後一共生有三個兒子,那就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小兒子李治,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魏王李泰一度對太子李承乾地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魏王李泰究竟是怎樣威脅到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李承乾的太子危機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孟憲實:

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方麵太子表現良好,皇帝離開長安都讓他監國,另一方麵其他的形勢開始出現了一點一滴的變化,有三個方麵的原因構成了太子危機這件事,哪三件事呢,第一,不知道什麼時候李承乾得了病,患了足疾,反正腳上的毛病,得了什麼慢性病,越治越治不好後來就影響了走路,李承乾後來瘸了,第二,魏王李泰表現得越來越出眾,文學才能受到了廣泛的稱讚地皇帝也喜歡,社會輿論也讚揚。那麵太子腳壞了,有點往下走,魏王這麵聲譽日隆開始提高了,皇帝李世民呢,肯定地說,他沒有想換太子的意思,但是呢,有幾件事情讓大家看到,說皇帝是不是太喜歡魏王了呢,貞觀十四年的時候元月,唐太宗又親自去魏王府地去看望魏王,光臨了皇帝到兒子這家裏來看了,巡幸一樣來到了這裏,然後呢,魏王的這些鄰居,當年的賦稅全部給免了,大家都借魏王的光,唐太宗這種做法,也讓魏王名聲雀起,大家覺得魏王可能前途無量,前途無量能無量到哪兒去,有可能當皇帝繼承人,就是唐太宗的這些做法,還有呢,說是魏王長得胖,肚子有點大,行動不甚方便,所以皇帝就覺得給他一個特權,讓他上朝的時候坐個小轎子,別人都沒有,他有,然後魏王有什麼要求,皇帝都批,比如說給魏王的零花錢就特別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比東宮府都多。

這個事情大臣們就有意見,說這個一定要小心啊,小心別人有想法,後來皇帝改正了,魏王讀書很多,唐太宗也是讀書很多的人,喜歡跟這個兒子討論學術問題,討論讀書心得,所以看起來他每次出遊,到洛陽或者到什麼地方去,由太子監國,但是他隨身都帶著魏王,魏王是一直跟在身邊的,像魏征一樣總是跟在身邊,他喜歡這樣,因為跟他兒子去談古論今,覺得是個高興的事兒,而他兒子的這個才華呢,這個讀書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後來呢他就是幹脆你從魏王府搬到皇宮裏來住,住哪兒呢,住武德殿,那個武德殿當年是齊王元吉住的地方,魏征就跟他說,說這個不好啊,這會讓人有很多聯想的,說你要喜歡這個兒子,你就應該讓你的兒子,處於沒有嫌疑的位置,不讓他有嫌疑,但是他現在,你讓他來住武德殿,別人就會有嫌疑,就會聯想,唐太宗一想是這樣,我做錯了,你趕快回去吧,別住在這兒,你看,但是他已經做了這個動作了,人家就各種想法就會有的。大家心思就都動了,所以呢,在太子危機這個問題上,魏王有可能當太子,那太子地位當然就危機了,唐太宗確實他的做法有問題,他的做法讓大臣們去猜想,有可能皇帝想換太子。

畫外音:

唐太宗的做法讓底下的大臣們產生了誤解,認為唐太宗想讓魏王李泰做太子,而會把現在的太子李承乾給廢掉,而最後的事實發展告訴我們,太子李承乾確實被廢了,但另立的太子卻不是魏王李泰,而是晉王李治,要了解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就要先看看太子李承乾麵對魏王李泰得寵時的反應,那麼在魏王李泰得寵的時候,太子李承乾身邊的人,給了李承乾什麼樣的建議呢,太子李承乾本人又是怎樣想的呢?

孟憲實:

這個太子身邊的人呢有兩夥兒人,有兩個團體,一個就是皇帝派到東宮做官那些宮臣,這些人一方麵是朝廷的官員,一方麵是東宮的官員,另外有一夥兒就是以太子為中心的,太子有一幫親信,就是自己的一幫朋友集團。這個親信裏有各種各樣的人,那是跟太子關係更密切,應該是無話不談的,他跟那些宮臣之間,太子的關係就稍微疏遠一些,就是禮節性的關係,跟自己親自建立的這個小團體呢,關係就更密切,太子怎麼認為危機這件事兒呢,那麼我們現在分析呢,他想,這個危機主要是魏王造成的。他認為他現在這個地位確實出現了威脅,這個威脅就是來自魏王,來自魏王和魏王那個集團,所以他認為他怎麼樣解決危機問題,他就應該堅持鬥爭,要跟魏王鬥下去,這個事兒不能服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