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現當代要事(3)(2 / 2)

1991年1月17日淩晨2時40分,一場以“沙漠風暴”為代號的軍事行動開始了,多國部隊以空中優勢對巴格達大規模持續空襲。整個戰爭以空襲和反空襲的方式進行。多國部隊每天出動2000—3000架次的飛機,發射各種導彈,對伊拉克輪番轟炸。在40天的空襲中,伊拉克的指揮係統、導彈基地、核設施、生化武器工廠、工業設施、補給線及伊軍主力共和國衛隊都遭到嚴重毀壞和損傷。伊拉克軍隊雖然向沙特和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導彈,但大都被美製“愛國者”導彈攔截。

2月24日淩晨,多國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大規模地麵進攻,從三個方向兵分四路占領伊拉克南部,切斷伊軍供給線和所有退路。整個地麵戰鬥持續了100個小時,伊方潰不成軍,損失慘重。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關於伊拉克的決定。28日零時,布什宣布戰事結束。事後,伊拉克被迫接受4月3日安理會通過的第687號決議:必須在國際社會監督下銷毀其所有化學和生物武器及遠程導彈,接受1963年伊拉克同科威特劃定的邊界,對科威特和其他國家給予戰爭賠償等。至此,聯合國於4月11日宣布海灣實現正式停火。

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美國動用了最先進的武器,如F—117隱形轟炸機、精確製導的巡洋導彈、阿帕奇武裝進攻直升機、“愛國者”反導導彈等,還搞起了信息戰、電子戰。在整個戰爭期間,多國部隊總共傷亡才幾百人,而伊拉克軍隊光死亡就在10萬人以上。

波黑戰爭和科索沃危機

“波黑”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簡稱。這是一個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國,原是南斯拉夫聯邦的一部分。隨著南斯拉夫的動蕩、分化和瓦解,波黑三大民族的領導人對波黑的政治前途發生了嚴重分歧,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雖經歐共體調解斡旋,但各方立場仍然難以達成一致。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領導人就是否讚成波黑為獨立主權國家進行全民公決,其結果是肯定的,但卻遭到塞族領導人的反對,塞族人和穆斯林族人發生尖銳對立。塞族人在薩拉熱窩的各主要路口設置路障,致使該市連續數日交通中斷,商店停業,企業停工,學校停課,全城處於癱瘓狀態。薩拉熱窩的民族騷亂也很快擴展到波黑其他地區,各地頻頻發生流血衝突。1992年3月2日,波黑燃起戰火。歐共體出麵調停,波黑三方也坐到了一起商談和平。就在和平方案達成原則協議之時,穆族領導人卻突然改變初衷,使協議變成一紙空文。不久,西方各國先後宣布承認波黑獨立,打亂了談判進程,波黑戰火迅速擴大。1994年,波黑戰爭再度激化。2月5日,薩拉熱窩露天市場遭炮擊,造成68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北約對此進行了幹預。在波黑戰爭中,塞族占上風,到1994年7月,塞族已占領波黑領土70%,拒不接受美英法德俄五國聯絡組的和平方案。1995年,北約對塞族陣地進行了空前規模的空襲,同時,穆族軍隊也從多處發起進攻,攻占了8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使穆克聯邦與塞族控製的領土接近於51對49的比例。美國也邀請各方舉行“代頓”和平談判,經各方努力,11月21日,《代頓和平協議》草簽。協議簽訂後,波黑戰亂基本平息,多國部隊陸續離開波黑。1996年6月,前南各國逐步實現關係正常化。但是,前南地區複雜的民族矛盾並未徹底解決,不久,在這一地區又爆發了科索沃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