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現當代要事(3)(1 / 2)

東歐鄰國的劇變使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不敢掉以輕心,阿勞動黨強調“從東歐事件中吸取教訓”,堅持不搞政治多元化,不放棄公有製,並采取了相應的防範措施。但是,從1990年開始,在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下,阿政府的政治態勢還是發生了變化,局勢向著“返回歐洲”的方向演變。年中,阿政局陡然緊張,風潮迭起。6月至7月間,地拉那發生了群眾示威遊行,同時發生公民出走浪潮,大批公民強行越境外逃,社會出現嚴重動蕩。這年的10月,勞動黨首次提出了思想多元化的口號。11月初,勞動黨決定讓民主陣線、工、青、婦等組織與勞動黨平等競爭人民議會的選舉實體。12日至14日,決定刪去憲法中有關黨的領導等條款。此前的12月8日晚和第二天,霍查大學的學生上街遊行,要求實行多黨製,成立自由獨立的政治組織。勞動黨第一書記阿利雅決定對學生讓步,同意實行多黨製。反對黨隨即成立,最有影響的是民主黨。1991年,經濟出現嚴重混亂,騷亂、外逃事件層出不窮。社會動蕩導致了政治危機。單是1991年上半年,就有3屆短命政府相繼倒台。在1992年3月22日的議會選舉中,民主黨大獲全勝,阿利雅被迫辭去總統職務,阿勞動黨從此退出政治舞台。

民主德國的經濟發展是東歐國家中最好的,但它的人均國民產值僅及聯邦德國的一半。東德百姓被西德的高生活水平所吸引,紛紛湧向西德,東德政府就築柏林牆阻止居民外流。柏林牆雖然又高又長又堅固,但還是擋不住東德人民對安逸生活的向往。1989年9月,匈牙利開放西部邊界後,兩天之中就有1萬多名東德人從此處逃往西德。10月7日,東德慶祝建國40周年,柏林、萊比錫等城市爆發示威遊行,要求擴大民主,實行改革,放寬出國旅行限製,全國形勢動蕩不安。鑒於形勢越來越緊張,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10月18日辭職,52歲的克倫茨接替了他的全部職權。

他雖然表示反對政治多元化和市場經濟,繼續走社會主義道路,但聽從了戈爾巴喬夫的勸告,還是跑到華沙“學習波蘭改革經驗”,回國後就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了,其中就有開放柏林牆和兩德邊界。於是,數以萬計的東柏林人擁向西柏林,無數西柏林人擁到東邊看熱鬧,人流由東向西或由西向東,晝夜不息,柏林牆被推倒了好幾處。民主德國的社會秩序為之大亂,生產活動陷於癱瘓。在此形勢下,屹立了28年之久的柏林牆在1989年11月9日一夜之間坍塌了。人流滾滾向西,任何人無法遏止。後在多方努力下,東西德達成一致,決定複國。分裂了近半個世紀的兩德終於在1990年10月3日實現了統一。

海灣戰爭

和伊朗打了8年惡仗的伊拉克剛休戰不久,就於1990年8月2日淩晨2時對鄰近小國科威特發起突然襲擊。入侵行動不到10個小時,科威特城就完全落入伊軍之手。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令全世界感到震驚。伊拉克的行為不僅無視國際法準則,還嚴重威脅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該地區的利益。

8月4日和6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出,並宣布對伊拉克實施強製性經濟製裁和武器禁運。美國和其西方盟國經過緊張討論,製定了代號為“沙漠盾牌”

的軍事行動計劃,決定以聯合國的名義,組織一支由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組成的多國部隊,向海灣地區派去重兵50餘萬,迫使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甘示弱,一邊宣布科威特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一邊向科威特地區增派援軍25萬。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在6個星期內撤出科威特,否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可隨時發動軍事進攻。1991年1月5日,美國總統布什向薩達姆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伊拉克在1月15日不從科威特撤軍,它將麵臨可怕的後果。但薩達姆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