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發生的劇變,對當時的東歐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並引起了強烈的連鎖反應。繼波蘭之後第二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是匈牙利。1989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提出了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的政治主張,並於10月上旬將“社工黨”改建為“匈牙利社會黨”,在其新黨章中取消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及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和民主集中製等內容;又於10月18日刪去憲法中有關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領導地位和國家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規定;還把國慶日改為10月23日。此後政局加速變化。在1990年4月8日的大選中,執政的社會黨敗北,“民主論壇”主席安托爾組成新政府,社會黨無一人入閣。從此,匈牙利從東方轉向了西方。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由重新評價1968年“布拉格事件”而引起的政治風暴迭起。由於捷共總書記雅克什堅持將“布拉格之春”定性為反革命,因而引起捷克人民更大的抗議浪潮,10月28日數萬人參加的示威遊行首次提出要求捷共領袖下台,更換政府,遭到警察鎮壓,數百人被捕,從而激發了群眾更大的不滿,示威擴展到全國各地。11月26日,以雅克什為首的領導班子辭職,新產生的捷共中央主席團承認1968年蘇聯出兵是錯誤的。至此,1968年事件被徹底平反,捷政局隨之發生急劇變動。12月20日至21日捷共的非常代表大會宣布同斯大林模式的黨和社會徹底決裂;12月28日,“布拉格之春”的領導人杜布切克當選為聯邦議會主席。在1990年6月8—9日的議會選舉中共產黨失去了執政黨地位。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廢除聯邦製,分成獨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席卷東歐的政治風暴在羅馬尼亞表現得最為強烈。持不同政見的神職人員拉斯洛·特凱什,因曾對外國媒體發表過批評政府的談話,被當局解除了神父職務和令其退出公宅。1989年12月12日特凱什被執法機關強行遷居時,引起市民、學生和工人的抗議,並發展成數千人的反政府示威遊行,遭到警方鎮壓,這導致了更大的總罷工。正在伊朗訪問的羅總統齊奧塞斯庫見後院起火,於12月20日提前回國,發表嚴厲的講話,並於10月22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因羅國防部已宣布軍隊不再向示威者開槍,所以擠滿了整個共和國廣場的群眾衝進了羅共中央委員會和政府大廈,總理德斯克列斯宣布羅政府辭職,局勢急轉直下。23時45分,由39人組成的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接管羅馬尼亞政府一切權力。齊奧塞斯庫夫婦在此前的15時左右被捕,被特別軍事法庭以犯有屠殺、危害國家政權等5項罪名判處死刑,並於12月25日16時被執行槍決。12月28日,救國陣線委員會宣布取消一黨製,實行多黨製,三權分立,“自由選舉”,將國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羅馬尼亞”。
東歐國家鋪天蓋地的多黨製狂潮,也使隻主張搞“政治多元化”而不實行多黨製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招架不住,在反對黨的步步緊逼下,隻得在1989年10月宣布放棄“一黨壟斷”,“引進”多黨製。1990年4月至12月,南斯拉夫六個共和國先後進行了多黨製選舉,結果超出了南共聯盟的樂觀想像,隻有塞爾維亞社會黨和黑山共盟繼續執政,其餘都被民族主義政黨占了上風,組成了戰後南斯拉夫曆史上第一個非共產黨政府。接下來就是聯邦共和國的解體:
1990年12月26日,斯洛文尼亞正式宣布為“獨立自主的國家”;1991年5月29日,克羅地亞宣布為主權國家;同年9月上旬,馬其頓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大多數讚成馬其頓為主權國家;10月15日,波黑共和國議會通過《波黑主權問題備忘錄》,強調波黑是“主權國家”……南斯拉夫局勢急劇動蕩,並引發了大規模內戰,內戰又導致了它的最終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