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現當代要事(1)(3 / 3)

這個“歐洲共同體”雛形的六國組織在1957年又簽訂了《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這三個共同體在20世紀60年代合並為“歐洲共同體”(又稱“歐洲共同市場”),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建立關稅、經濟和貨幣同盟。後來,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又相繼加入,“歐共體”擴大到15個國家。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歐共體”開始定期協調對外政策,“用一個聲音說話”。20世紀80年代,又簽署了關於建立“歐洲聯盟”的聲明。1991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成員國之間實現了商品、資金、勞務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另外,歐盟還做出了在1999年實行單一貨幣“歐元”的決定。

2001年12月15日,歐盟15國首腦又在比利時的萊肯召開會議,一致通過了《萊肯宣言》,宣布創立具有全麵代表性的製憲籌備委員會,從而揭開了歐盟深層次改革的帷幕。宣言說,經過50多年的努力,歐洲現在終於走在“成為一個大家庭的道路上”。為此,需要對歐盟機構和成員國之間的製度權限進行改革,需要簡化歐盟機構的運作程序,需要使歐盟成為一個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的整體,需要為歐洲公民製定一部憲法。

會議當天還宣布了申請加入歐盟的10個候選國基本達到入盟標準,它們有望在2004年正式加入歐盟。這10個國家中,除了塞浦路斯和馬耳他,其餘8國不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就是前華沙條約國,充分顯示了歐盟東擴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萊肯宣言》和歐盟近些年所采取的措施來看,寬泛意義上的“歐洲國”正呼之欲出。

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淩晨,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軍海軍和空軍全麵介入朝鮮戰爭,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7月7日,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由15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侵入朝鮮;9月15日,“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的仁川登陸參戰;9月27日,麥克阿瑟收到了由杜魯門批準的讓美軍越過“三八線”的命令。

朝鮮戰爭爆發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到一年,戰火就在離國門不遠處燃起,這不能不引起中國政府的嚴重關注。因此,中國政府多次發表聲明和講話,嚴厲斥責美國侵略朝鮮和中國領土台灣,但美國對中國的多次警告不予理會。1950年10月14日,美軍越過“三八線”。這種對中國的挑釁行徑嚴重地威脅著中國的安全。

在此緊急情況下,中國組成了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10月底,誌願軍通過雲山一戰,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

中國的參戰和美軍的失利在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引起了爭論:

麥克阿瑟竭力主張擴大戰爭,轟炸中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則反對擴大戰爭。最後,麥克阿瑟的職務被杜魯門削去。

1953年7月10日,結束朝鮮戰爭的談判在開城舉行。27日,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為曆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畫上了句號。

萬隆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亞洲和非洲的一係列國家掙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但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的殖民主義意欲卷土重來。為捍衛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第三世界的聯合與友好合作已成為亞非拉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1954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出訪印度和緬甸,在中印和中緬的聯合公報中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關係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該原則道出了亞非拉各國人民要求建立國家間平等友好的新關係的心聲。在此基礎上,由緬甸、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五國發起,並於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曆史名城萬隆舉行了現代國際關係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亞非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340名。這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召開的國際會議。但是,在會議期間,美國派出的記者團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力圖使會議失敗。在此種複雜的局勢下,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

原則,以自己的言行和風範為會議樹立了典範。4月24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最後公報”在代表們的一片歡呼聲中獲得通過。

萬隆會議的勝利召開,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它所倡導的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蘇伊士運河回歸